为何要读茅盾文学奖小说?

 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重的文学世界―――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评论集》,是我的研究生们研读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的评论集。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在这60年的历程中经历了两次创作热潮。第一次创作热潮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这次创作热潮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例如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欧阳山的《三家巷》等作品等。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二次热潮,出现在新时期,即从“文革”结束后一直延伸到现在。在这30多年的岁月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改革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长篇小说创作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的长篇小说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建国后的27年,而且在反映生活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方面、在艺术的新探索方面都远远超越了“文革”前的17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在60年的历程中经历了两次创作热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社会和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我们也应当正视当今的社会现实,如今像过去那么多的人去阅读和研究长篇小说的现象已很难看到了,这也许是社会已呈现文化多元原因的结果。

  可以说,如今阅读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比较多的还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教师和作家。我们之所以让31位研究生研读茅盾文学奖的31部作品,其中目的之一,就是让研究生能坐下来静下心地研读一部长篇小说,并且是研读由文学评论家、作家、专家学者评选出来的优秀长篇小说。目的之二,就是希望研究生在研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们深知要求研究生写出高水平的评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些获奖作品早已被相当多的评论家、专家学者评论过、研究过,已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和专著。我们之所以让研究生迎难而上,也是想让研究生在困难中锤炼自己,能否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观点;能否在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中,提出独立见解;能否在再认识再评价中推翻前人的定论;能否产生填补空白的新发现。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有助于促进研究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目的之三,让研究生能坚持从美学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出发,对这些获奖的长篇小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目的之四,促进“教学相长”,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