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金色大厅的金光暗了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中国人眼中,近140年历史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有着金色的光环。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中国乐团演出只为国外“镀金”、国内“出名”,过多地依赖赠票,制造轰动效应,已让维也纳当地民众出现审美疲劳。当中国演出团体一窝蜂地奔向金色大厅时,奥地利并没有真正掀起中国音乐热。

  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是一件很荣光的事情。但是如何“登上”?其实并不难,有钱就行。“场地可以租,给钱就能演;门票基本靠送,当地评论基本没有”。据透露,一场演出的场租费高达7万欧元,而附属的许多其他费用还并不包含在内。

  谁来演呢?“中国的演出团体频繁现身。而日本、韩国等国家来奥地利演出,选择金色大厅的,近两年只有一两次”。但中国演出团体“95%以上的只在金色大厅表演一次,而且是非商演形式,相当部分‘镀金’的色彩明显”。

  看了报道,很失望,金色大厅的金身破了、金光暗了、金钱本色露了。但是这能怪人家金色大厅吗?国内演出团体趋之若鹜的局面,无疑是出国镀金的驱使,而出国镀金想法的由来,又由什么驱使呢?难道不是一些人心目中的类似于“政绩观”的东西在作祟?

  我们身边还有不少类似的“镀金”举动。只为了撑门面、只为了要好看、只为了要名头、只为了要架子,于是乎就“镀”去了。没有人来管实际的结果效果如何,也没有人来审查实际的结果效果如何。当然,纸面上的报道还是有的,无外乎就是“场场爆满”、“好评如潮”、“掀起某某热”、“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等等词藻。但是往往实际情况是:“当地评论基本没有”。

  其实“当地”的人还是傻的。只要想点招儿,策划在“当地”一张小报纸上登出有“引起轰动”字样的报道,恐怕去的演出团体还要多得多。估计让这些演出团体再掏大把银子买版面、买报道,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前仆后继的。

  反正不是“商业演出”,所以也用不着按“商业规律”办事。不冲着赚钱去的非商业演出,该是很艺术的吧?但是往往,这样的“艺术演出”也没啥艺术含量——这从做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评论基本没有”就可以看出来。

  不为着商业利润,也看不到艺术水准,真应该查查支持这样奇怪演出的资金是姓“公”还是姓“私”。(周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