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诗学:新世纪文坛的飒爽“亮剑”

本文作者范藻在达州诗歌创作高峰论坛上

    无庸置疑,新千年的中国社会再一次面临革故鼎新的时代阵痛,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又一次经受除旧布新的心灵悸痛,然而,中国诗歌尤其诗歌在进入新的世纪后,想象中的春天依然徘徊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并没有向时代交上满意的答卷,也没有向心灵伸出抚慰的臂膀,更没有向世界呈贡神圣的祭献。就在众多国人和诗人迷茫无助、痛苦隐忍、牢骚满腹、上下求索之际,中国西部的四川达州,一群默默无闻的诗人,他们是——龙克、蒋楠、胡有琪、李仁芹、水晶花、刘吉全等一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独特群落,聚集在“疼痛诗学”的旗帜下,或发表诗歌、或出版诗集、或书写博客、或举办朗诵,向沉寂已久的中国诗坛发起了一次集团式的冲锋,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巴山作家群”后,再一次在中国新世纪文坛上飒爽亮剑。

    对此我们应该如何评说呢?    

    一、现象描述:身处沉寂中的崛起

    要了解“疼痛诗学”是怎样产生的,首先要知道目前达州市的诗歌创作情况。位于四川东部的达州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诗风浓郁,从这里走出了将军诗人张爱萍、军旅诗人梁上泉、边塞诗人杨牧等,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享誉中国当代文坛的“巴山作家群”中,诗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涌现出了陈官煊、李祖星、张建华、何吉明等一批知名诗人。进入新世纪,中国文坛诗歌的日益边缘化和怪诞化,写诗几乎成了大众无人问津的前卫艺术表演。而达州的诗歌却另有一番风景,在经过市场经济大潮冲刷后,诗人们有的风流云散,有的沉默积聚,有的潜心探索,其中一批八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坚持,他们终于在21世纪脱颖而出,形成了两股重要的诗人群落,一是以本土的龙克、邓成彬、胡有琪、郝成彪、游太平、符纯云、李仁芹、水晶花等为代表,二是以生长于达州、现客居他乡的蒋楠、钟品、许强、侯平章、徐永、向以鲜、曾蒙、庞清明等为代表。他们不论身在何处,但都视达州为心灵的故乡,秉承巴国文化的悠长遗韵,带着巴山儿女的执著精神,从这里走向中国的诗歌高地。他们有的借助纸质媒体、有的利用电脑网络、有的登上朗诵舞台,一时间风声水响,蔚为大观。在诗歌边缘化的时代,偏僻的达州俨然成了诗歌的中心,也使得达州“西部诗歌城”的打造拥有了最坚实而可靠保障。

    那就让我们看看其中的几个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