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家宝总理讲话看教育如何“育人育才”

2009年10月16日00:0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10月12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温家宝总理教师节前夕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后的座谈讲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文章文风朴实,情真意切,思想深邃。反复研读,虽是秋夜,却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很提神,很解渴,很受启发,也很感动。

  总理一席话,一部忧思录。平实的言语中,寄托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深思和期望。在讲话中,有关教育的三个问题尤其使笔者印象深刻。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先生多次问总理的问题)为什么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成绩巨大,不可磨灭。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总理坦陈的三个问题,实际上代表了广大群众和教育界人士在这些方面的担忧、困惑和期待。这几个“问号”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但说到根子上,就是教育的发展,还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有差距,这个矛盾又集中体现在学生素质还有待提高、杰出人才还很不够用这个问题上。怎样育好人、如何多出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成了我国教育事业在新起点上继续前进的严峻课题。

  怎么办?笔者以为,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总理的讲话以“以人为本”思想为立意,以教育事业勃兴为旨归,积极谋划做好“育人育才”这篇关系国家民族前途的大文章。

  首先,要强壮育人之本。正如总理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600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1200万中小学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和“利器”,他们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他们的言传身教,知识品格,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学生的素质。

  为了强壮这个根本,从主观方面来说,“打铁还靠自身硬”,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一流的教育,首先要有一流的教师。总理对教师们提出了三点要求: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只有广大教师做到了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教书育人的质量才会有根本的保障,杰出人才才会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从客观方面来说,“众星捧月月更明”,全社会都应该尊师重教,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从而极大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千军万马,千头万绪,各级政府在这方面义不容辞,责任首当其冲,理应作出表率。从今年起,在国家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中央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中央财政今年已准备120亿元,全国计算大概是370亿元。无论形势如何变幻,加大教育投入不放松,表明了一种鲜明的政策导向。

  其次,要讲究育人之道。教书育人,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是一种神奇的艺术,更是一门精深的科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应试教育的窠臼,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



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