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乐为他人作嫁衣——记著名文艺评论家苏中

“我的一生并没有特别的闪光之处,没有可圈可点的事迹,没有丰厚的著作。”采访刚一开始,苏中便笑着自我评价道。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八旬老人,正是全国文学评论界中颇有建树的一位文学评论家。

  多年从事编辑工作

  “我这一辈子,从《长江文艺》到《人民文学》,再到《安徽文学》,做得最多的是编辑工作。”从1950年8月调去《长江文艺》开始,苏中在编辑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任《长江文艺》编辑部通联组组长期间,苏中为了发展、扶植、培养更多的工农兵文艺新军,他对每位通讯员的来稿来信,都是有问必答,并对稿件提出具体意见回复,甚至帮助他们制订读书、写作规划,有时候连参考书也一并买好。在为近千名业余作者学习和写作提供辅导、咨询和服务时,苏中在实践中体会到编辑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也就是在那段时间,苏中决定要安心做一名好编辑。

  三年后,苏中调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开始了“人生际遇中最充实、最具活力、受教益最丰、个人进取心最强的五年,也是对自己整个文学生涯影响最深的五年”。

  评论紧密结合实践

  其实,苏中很早就接触到文艺评论。1948年,苏中从冀察热辽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平津文工团。那时,除了参加演出及宣传活动外,文工团经常组织团员们下厂体验生活。在天津铁路的津浦大厂时,苏中参加了组织工人座谈《白毛女》的活动,他因此受启发写了一篇评论性文章《工人看了<白毛女>》在《天津日报》上发表了。这是苏中生平第一次写评论性文稿,在他的心目中,尽管文稿粗浅简单,但对苏中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为苏中的文艺评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在工作中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这些作品,苏中有自己的思考与研究,他便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了出来。在《人民文学》时,苏中还主持了评论栏目,在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组创安徽文艺评论

  苏中清楚地记得他来到安徽的日子:1959年3月12日。从那天起,他在江淮的土地上扎下了根。才开始,苏中任《安徽文学》编辑部主任,没过多久,他的身旁便组织了一大帮立志文学的中青年作者。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苏中关注到在这批作者当中,很少有人真正认识文学评论。于是,在工作的同时,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和培育理论队伍上,经常组织大家搞文艺批评和理论研讨活动,苏中并不要求文艺评论者要有多高的文学理论水平,从始至终,他强调的是不但要关注全国的文学理论思潮,更要注重安徽文坛的发展。苏中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每当安徽文学界有新人新作出现时,他手中的笔便会立马跟随上,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扶持了一大批新人新作。

  苏中说,现在我是个“四闲”老人:读休闲书籍以养性,写休闲随笔以寄情,打休闲麻将以自娱,饮休闲美酒以自醉。(安徽市场报—张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