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为什么这样红

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文 7月16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以下简称哈六)登陆国内各大影院,为热度不低的暑期电影市场又添一把柴。之前五集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全部获得在内地上映机会,票房总计已达3.7亿元人民币。《哈六》上映仅5天后,即在北美票房排行榜上夺取了冠军的位置,目前在全球共取得票房近4亿美元,在国内首日票房即高达2000万元人民币,足见其非同一般的号召力。

魔幻类影片扫荡全球票房不仅仅只有《哈利·波特》系列,妇孺皆知的 《魔戒》3部曲共在全球市场取得了近30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其中《魔戒3:王者无敌》还在第7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11项大奖,包含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含金量最高的几个奖项。

高昂的票房成绩仅仅是衡量一部影片成功的基本标准,后产品的开发收益通常可以达到票房收入的三倍,《哈利·波特》、《魔戒》、《星战》这样的魔幻电影价值通过后产品的开发,早就不止这些钱,乔治·卢卡斯的《星战》票房35亿美元,通过后产品的开发却创造了200亿美元的财富,超过了巴拉圭的国民生产总值。

魔幻电影在现实世界里成为了一个奇特现象,几乎只要魔幻电影一出手,基本上其他类型片都会败下阵来。

饱满的文化内核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根据《哈利·波特》书改编而来,作者J·K·罗琳在书中展现了其超人般的想象力,在书中将一个拥有魔法的男孩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罗琳也凭借这本书从一个普通的无业妇女成为全球身价最高的女作家,甚至比英国女王还富有,借此可一窥书的受欢迎程度。这本20世纪末最受欢迎的魔幻作品,使大量阅读过的人愿意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

国外的魔幻电影通常都由这些文学著作改编而来,与国内的魔幻电影题材比较看来,文化的内核要饱满许多。现下的中国,大量的剧本创作是为商业而生,陈凯歌作品《无极》打出的宣传标语是“东方魔幻巨制”,但其中呓语一般的台词让人哭笑不得,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也就不足为奇了。曾经出品过《欢迎来到东莫村》、《王的男人》等影片的韩国CJ集团,甚至把《无极》的创意失败当作重点研究的案例。因为令所有人都无法想通的是,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中国,以最强大的制作班底,耗巨资制作的魔幻大片《无极》,何以呈现出极端的想象力匮乏与创意理念的平庸?

西方一直以来拥有魔幻小说的繁荣历史,通常能够进行魔幻小说创作的人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修养。《指环王》和《纳尼亚》的小说作者,是任教于牛津大学并深受欧洲古老历史文化浸润的两位教授,小说充分体现了欧洲的魔幻文学传统。《魔戒》在1999年Amazon的读者投票中,成为英国读者心目中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著作,这充分表明了《魔戒》在西方读者心目中的经典地位。另一部魔幻巨制电影《纳尼亚传奇》原也一直在魔幻文学界名气颇高,这些在文学创作中就体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早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电影后来的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2008年10月的票房黑马 《画皮》宣传初期主打“魔幻史诗大片”的口号,这部电影在故事选择上要比其他粗制滥造的许多电影谨慎和聪明得多,《画皮》取材于中国传统书籍《聊斋志异》,本就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后期的宣传重点选取了现代人的感情如何取舍的方向才引起更热烈的关注与讨论。

科幻作家星河认为魔幻文学在中国不发达与文化氛围有关,神话小说还是非常少的。“中国古代讲‘子不语怪力乱神’,乱七八糟的事情不要去说它。整个中国文化长河当中幻想性的东西很少,不是哪个制度的问题,而是整个文化的问题。”

技术水平要求甚高

至今每年暑期都会热播的《西游记》与《新白娘子传奇》可以说是中国魔幻剧的经典,两部剧的长盛不衰胜在丰富的故事及剧情巧妙设计上,特技效果在今天看来落后了许多。今天国内荧屏充斥着大量的魔幻剧,特技效果仅仅是三流水平。如果说魔幻文学的繁荣和丰富为电影提供了创作的素材,那好莱坞拍摄的魔幻电影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它变得更好看和真实可信。

事实上,好莱坞在20世纪前半叶就注意到了一部在英国学院派中十分流行的书籍《指环王》,但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好莱坞电影用耐心足足等待了半个世纪之久,直到数字技术的发展足以创造出真实可信、富于质感的奇观影像,尽管这些影像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后来《指环王》的一系列成绩证明,好莱坞这样的坚守是明智之举。

香港导演彭浩翔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变形金刚》这样的片子当然应该存在,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是拍不出来那样的电影的。”科幻以及魔幻电影所需要的技术水平以及大量的资金对中国电影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魔幻电影能够把文学素材搬上银幕本身就说明了技术的发展,而目前国产的魔幻电影许多正是败在了缺乏技术造成的观感缺失上。

技术肯定是魔幻电影在中国发展最大的硬伤,许多中国元素被好莱坞利用后反而吸引了更多的眼球。一样是三部曲的《木乃伊》第三部选取了秦始皇作为人物主人公,依旧卖座,而《功夫之王》使用了孙悟空这一概念,割裂了其与《西游记》故事本身的联系,最后还是优秀的特效制作仍然让中国的观众看得大呼过瘾。

精准营销策略

2001年,美国整个电影工业的年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一跃成为仅次于航空、汽车和计算机的第四大产业,美国电影挺身第四产业,正是通过整合营销做大了市场。

好莱坞制片商们的嗅觉灵敏,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都能让他们作出生产何种影片的决定。9·11时,美国民众心态普遍恐慌,好莱坞就适时推出了一些能够让大家忘却烦恼的魔幻大片《哈利·波特》与《魔戒》系列,票房大卖,国内的电影人常常感叹,有时候不是片子不够好,而是时机不对,作一部成功的魔幻电影,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对观众心理的判断至关重要。

此外,好莱坞的电影一向注重青少年对于票房的推动作用,有人预言,为13岁孩子拍的电影在今天拥有最高的票房,年龄每提升5岁,票房便可能随之下跌5个百分点。而今的电影市场里,这些被视觉图像熏陶长大的孩子,是电影消费的主力军。好莱坞意识到青少年群体在电影消费中占据的重要位置,瞄准他们,制作了一系列儿童影片和魔幻大片,《小鬼当家》与《哈利·波特》正是各领域中的经典。

中国电影赋予了电影太多的哲学意味,以至于观众许多时候无法明白导演的意图。电影是艺术品更是商品,有些电影过于枯燥和严肃命题的思考忽视了大部分受众的审美需求,成年人都没有办法理解的事情青少年更是对其避而远之,与影片最初的宣传定位背道而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以,一部电影必须了解受众的反应和期待,在电影的商业性和大众的喜好之间,艰难地寻找到平衡点,对于倚赖市场的魔幻电影而言,失去受众,就意味着一部电影在商业和艺术上的双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