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发展的贵州诗歌群落

多样化发展的贵州诗歌群落

—《新世纪贵州作家作品精选·诗歌卷》评析

  贵州诗歌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创作态势并没有减弱,虽然影响力不及八十年代,但是单就诗歌活动本身而论,贵州诗歌发展至今,总体情况向好。一方面,创作活跃的诗人呈现老中青分布,诗歌创作队伍结构合理;另一方面,新世纪贵州诗歌处于多样化发展态势,各个群落均有一批实力诗人。根据本人阅读《新世纪贵州作家作品精选》(诗歌卷)(以下简称《诗歌精选》)的感受,新世纪贵州诗歌创作呈现五个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路径:

  第一、坚守现实主义诗歌精神,注重诗性追求和内涵融注。

  坚守现实主义诗歌精神,是新世纪以来提倡重建新诗精神的核心内容。它是指增添诗的社会含量和时代含量,是指歌唱人类的灵魂、揭示人类的命运,是指抒发对生命本真的关怀、体现对良知与责任承担,是指注重对生活的诗性表达、力求意蕴内涵的丰富和饱满。因此它不等于过去那种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从这本《诗歌精选》来看,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占据较大比重。包括李发模、黄健勇、王蔚桦、程显谟、徐必常、赵雪峰、张景、杨启刚、刘毅、文城、彭殿基等具有主旋律特征的作品,也包括一部分现代性诗人和以地域诗歌写作为主的诗人的作品。

  这部分诗人的作品,从创作的精神和态度来看是严谨的,让人感觉到一种力度和使命的存在;从艺术品质来看,大部分能开放性地吸收现代性创作元素,使现实主义光辉更加眩目;同时注重诗性追求和多样化呈现,饱含社会关注、民生体恤、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命运感,使贵州新世纪诗歌增添了一份厚重和大气。

  第二、延续现代性诗歌自我审视与批判精神的品质。

  梳理贵州现代性诗歌创作,高潮期是上世纪80年代。一批极具探索精神和前卫素质的诗人,敢于突破思想的禁区和创作的传统,以诗歌去反映转型的社会和表达觉醒的自我,去批判现实的不合理和揭示人类精神的危机,于是出现了贵州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浪潮。在这股浪潮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引人瞩目的优秀诗人。这场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把落后的贵州从诗歌方面一下子推向了全国的前台,一批优秀诗人的作品至今还影响着贵州诗歌的创作,这对于贵州诗歌话语权的建立、对外诗歌交流平台的搭建和交流资格的形成,对于贵州诗歌多样性发展、纵深的开掘和进程的推进,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这本《诗歌精选》可以看出,贵州现代性诗歌的创作仍然比较活跃,也逐渐走向成熟。入选这本书的诗人,包括上世纪80年代参与贵州现代主义诗歌实践的唐亚平、南鸥、谢迎旭、彭天朗、王付等,也包括后起的李寂荡、赵卫峰、黑黑、白沙、天空、孙捷、西楚、青红、牧之、吴治由、阿诺阿布、祝发能、尹嘉雄、袁伟等。

  唐亚平的诗不完全是人们说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展示,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以深刻的思想内涵揭示转型期现代中国人的内心冲突,把现实与理想的交锋,灵与肉的搏杀进行了诗性的呈现,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她的诗拓展了诗歌话语的空间,是贵州现代诗发展的一个标志。南鸥的诗,以生命意识与终极关怀为核心内容,具有纵深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并且以精准的语言、奇崛的想象、繁富的意象,为贵州现代诗创作增添了活力和色彩。李寂荡的诗,其触角直抵日常生活和社会底层,力图从普通经历与物事人情中挖掘意义和价值,文字细腻有质感,善于控制节奏和情绪,在平静的叙述中渗透出人性的力量和情感的深度。赵卫峰、黑黑、西楚的诗,将生命的思考和存在的观照融入地域、历史、文化,使诗歌显得厚重、大气、新异,并以其创作理念和实践,把新世纪贵州现代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地域性写作成为贵州诗歌的亮点。

  贵州诗人的地域性诗歌写作一直没有停歇。上世纪80年代贵州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高原诗”,曾把贵州地域性诗歌写作推向一个高峰。诗人们在正视、感受和慨叹自己所处偏僻地域及人文的蛮荒粗野、犷朴强悍、神幻浑茫、独特纯真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地域与人、地域与世界、地域与文化的关系,思考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传统意识和当代意识的冲突与和谐,并致力于跨文化交流和跨文类写作,使地域性诗歌充满原始诗性,充满个性内涵,充满文化张力,呈现出贵州诗歌的独异、厚重与大气。

  收入《诗歌精选》中的作品,是新世纪以来在贵州地域诗歌写作中比较有成就的作者,包括姚辉、喻子涵、陈春琼、赵俊涛、空空、王鹏翔、鲁弘阿立等诗人的作品。他们的诗,注重历史意象与地域声音的捕捉,从地域、民族、历史中溶炼和提取现代意蕴,揭示出人与地域的关联和宿命意识,写出了对地域和命运的深思与认同。同时,善于将地域性意象作现代性转换,将悠悠的乡情、严肃的民族精神和心中的理想锤炼成诗意,写出了地域的灵动与色彩。并通过极富地域特征和象征意义的若干物象的陈列,传达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使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第四、后现代写作注重诗歌品位的提升。

  贵州的后现代诗歌创作,由于不处于后现代诗歌运动中心,加上地域、民族、经济、文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心理、性格等因素制约,因而总体来看热情不是很高、规模不是很大;同时,贵州的现代性和民族地域性诗歌的创作仍占主体地位,在被遮盖的情况下,后现代诗歌创作场子不大、势头不旺。并且,在不断的质疑和反思中,放弃后现代诗歌的一些极端主张,转而注重诗意、品味、语言等审美内质和外观的构建,注重艺术的相对恒定性和诗歌文本建设,这样就形成了贵州特色的后现代诗歌。

  在《诗歌精选》中,收入了钟硕、邓红(青石的小城)、季节、末未、朵孩、非飞马、任敬伟、王兴伟、贺建飞等诗人的作品。他们的诗,在题材的平民化、生活化,语言的口语化、随意化,情感的零度化等方面,具有后现代倾向,然而他们吸收了“后现代”和“现代”诗歌中的优秀品质,重感悟、重哲理,增加象征效果和寓言色彩,注重在场即兴写作和生活语言表达,诗句信手拈来而又具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成为贵州新世纪诗歌中具有特殊味道的作品,应该说这是先锋诗歌的成功探索。

  第五、坚持古典主义写作并获得当代性超越。

  这里说的古典主义,是指诗歌创作的一种风格和方法。古典主义诗歌的特征表现在遵循古典诗歌美学传统,注重情感纯净、意境优美、风格清新、格调典雅、语言华丽、结构精致,强调诗、画、乐、舞的完美统一,在思想倾向、诗歌意象、美学追求及语言特色等方面突出古典情怀和唯美趣味。在这本《诗歌精选》中,禄琴、罗莲、伍小华、施波等诗人就采用的是古典主义诗歌的创作方法。

  禄琴的诗,善于表达小资时代的日常生活及高雅情趣,注重意象的提取和诗意的营造,清新优雅,明朗简洁,充满浓厚的古典美。罗莲的诗取材于佛教体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悟比较细敏,试图把心性融入自然,又从自然中找到自己的心性,从而达到一种禅悟。这种禅悟,既包括对自然、生命的悟,也包括对古典诗歌精神的悟。因而古典诗歌美学,在她这里得到弘扬和超越。

  以上是我对新世纪以来贵州诗歌创作状况所进行的粗略评析。当然从更宽远的视野来看,贵州诗歌也存在着若干方面的缺失,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便展开。不过,贵州诗歌如果要获得超越与突破,还需要时间,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善,需要良性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有热情和良好心态鼓励诗歌的探索与创新,当然也更需要诗人们自我反思、自我清理、自我输血、自我整合,自觉维护和捍卫诗歌精神。如是这样,贵州诗歌就会走向新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