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有将来吗?裂变中的小说世界

小说是否会像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预言的那样,在25年后退出大众阅读?或甚至如马原所说,小说已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文化批评家的悲观,有文学期刊编辑的审慎乐观,还有文学网站总编的信心爆棚,普通读者的回答就更各有千秋了。从这些貌似纷乱的答案中,却不难看出,小说的世界正日益分裂,传统的需要挑战阅读者智力的小说,正朝着小众的方向一路而去;而提供消遣消费的小说,却在今天如鱼得水……

    朱大可

    (文化批评家)

    近年来,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曾不止一次地表达了对文学现状和未来的悲观,他认为菲利普·罗斯关于小说未来的说法并不是什么新见解,他重申一贯坚持的看法,即文学走向死亡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但朱大可对文学之死并不感到绝望,在他看来,作为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小说将在电影、电视和网游等晚生代媒体中获得新生。

    未来小说将以模仿影视为荣

    尽管我们不希望看到这种结局,但文学走向死亡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诺贝尔文学奖的现状就是文学命运的镜子。诺奖的不景气,暗示了文学的世界性衰退。在中国文学的现场,思想和语言的退化,都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令我感到无奈的是,我恰好生活在这个文学老化的时代。

    严肃、纯粹和狭义的文学,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读者。只有类似文学的畅销读物拥有大批读者,但那些读物跟我们所谈论的文学无关。中国的类型小说的确是讲故事的,但它们中的绝大部分跟语言艺术相去甚远。我现在基本不看小说,除非是个别我看好的作家。

    作为平面读物的小说,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躺在床上或沙发上阅读,这种身体姿态的自由性,以及抓握时产生的手感,还有油墨香气带来的快感,是任何“影视阅读”所无法取代的。

    新技术改变了人脑的进化路径,把他们引向多媒体的信息时空。而单一的语言/文字载体,已经不能引起大脑的兴奋。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继续保持古老的阅读习惯。而他们将成为古董级的人物。

    未来小说将以模仿影视为荣。未来的小说将变得更加短小,故事进程的节奏更快速,叙事更具有视听性,更注重小说的趣味性、官能性和市场性,而非它的思想和语言。

    徐晨亮

    (《小说月报》编辑)

    作为文学期刊的一名编辑,徐晨亮是以看小说为业的,他说这个工作让他有一个错觉,国内的小说创作者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他认为,当代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小说作家,但其作品未必受到充分关注,中国还有基数庞大的“优质读者”,所以小说的问题并不出在创作和阅读上,而在于二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而引起的严重错位,文学期刊界、商业出版界与网络文学界之间的分裂与隔绝就是这一错位的后果。


    小众化也未必是困境

    看菲利普·罗斯的论述,让我想起现代诗歌的命运,倒是很符合他的描述,但是当代诗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其艺术成就仍旧很高,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当代诗歌的成就高于当代小说(比如顾彬),所以“小众化”未必代表一种艺术形式的衰亡,体现艺术创作水准的永远是站在高端的少数人,“小众化”反而是汰粗存精的正向过程。而针对小说而言,罗斯说的趋势一直存在,当代小说是在向“小众化”、“多元化”发展,这也未必是困境,就像当初报纸和电视等大众媒介一样,新兴媒介会暂时影响文学处境,但未必全是负面影响。工作时间之外,我会阅读相当数量的外国小说。我感觉近几年外国文学翻译出版进入又一个高峰,集中体现了我上面所说“小众化”、“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某些高精尖的文学经典得以出版,另一方面,以推理小说为代表的类型文学大行其道。

    目前依靠期刊发表的中短篇小说与走市场渠道的长篇小说,受到的关注严重失衡,长篇小说因为有出版商做市场推广,常能见诸媒体,而中短篇小说则自生自灭。其实从艺术质量看,当代中短篇小说从平均水准到精品数量远高于长篇小说,但很多兢兢业业创作中短篇小说的作家受到媒体关注机会很少。比如创作出大量中短篇精品的迟子建,当她的长篇获得茅盾文学奖时,竟被有些媒体评为冷门,其实她在当代文坛的重要性不亚于莫言、贾平凹。

    这一轻重失衡状况的另一个侧面是,很多80后创作者一踏入文坛就是出版长篇,不创作中短篇,从而与文学期刊界脱节。所以有人概括说,当代小说界已分裂成几个不同的世界:主要发表中短篇的文学期刊界(或称传统文学),出版长篇为主的商业出版界(或称市场文学),以及玄幻、青春之类作品自我复制繁衍的网络文学界。

    当代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小说作家,但其作品未必受到充分关注。中国有基数庞大的“优质读者”。所以问题并不出在创作和阅读上面,而是产生于二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沟通渠道不畅便会产生严重的错位。文学期刊界、商业出版界与网络文学界之间的分裂与隔绝就是这一错位的后果。解决这种沟通不畅与错位、分裂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觉得这应该是探讨当代小说“困境”时需要多多加以讨论的问题。


    至于新媒体对于小说阅读的影响,在可以预计的未来还将以良性互动占据上风,优秀的小说创作常常是成功影视作品的基础,而成功影视作品也能拉动大众对于小说和小说作者的关注。而网络传媒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有一份国外调查很有启发性,“调查表明盗版音乐下载者购买正版更积极”,我想这份调查也能从侧面说明,未来网络媒体不会扼杀小说创作与出版,反而会有一定拉动作用。

    毕建伟

    (红袖添香网站总编辑)

    毕建伟是国内知名文学网站之一红袖添香的总编辑,对于小说的未来,他显示了来自网络世界的乐观。他很强调小说的商业传播模式,认为现在中国文学网站的收费阅读模式走在世界的前列,满足了大众需求的网络小说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开拓时期,并将成为未来各种艺术产品的创意源头。

    网络小说前途是光明的

    罗斯所说的“在未来25年内,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将成为只有少数狂热信徒膜拜的异教,小说将变成祭拜品”,这话有点危言耸听了。

    大众对小说的需求历来就有,在现在也不在少数。以红袖添香为例,我们网站上有以百万部(篇)来计算的小说作品,每天浏览的读者就高达百万人,我们的编辑每天看过的作品绝对不低于120部。文字的感觉,始终不是“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产品所能代替的,小说会以它独有的气质,在未来的艺术形式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网络小说作者队伍在庞大,读者队伍也在庞大;网络小说的阅读也由长篇过渡到中篇、短篇日益盛行;PSP、手持阅读器、手机等多种小说阅读渠道也日益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可以说,网络小说阅读已经呈现出“将成熟”状态。小说要有自己的研发能力,“创意阅读”才是网络文学的精髓。你会发现网络阅读的创意作品成分很高,今天还在流行“后宫的尔虞我诈”,明天可能就是“办公室的笑逐颜开”,也可能由“盗墓寻宝”到“开疆扩土”。网络文学绝对丰富了当下大众的阅读层面,可开拓的部分远非目前大家所能猜想得到。

    在我看来,在网络小说飞跃发展的今天,它的创新能力已经非常厉害。你能看到很多的电影大片、广受欢迎的电视剧都是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而新媒体阅读习惯,比如手机、PSP、各种移动阅读器都将为小说阅读带来新的阅读局面,罗斯所说的“各种屏幕”也将为小说提供另一个影响大众的形式,或者说形态,小说将变身各种形态出现在阅读者面前。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