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的反腐杂文是怎样炼成的

重庆渝中区某局建房办主任徐鸣,利用负责本单位建设项目机会,15次收受承包商或供货商“好处费”266万元。而徐鸣原来还是个才子,上世纪90年代经常撰写并在报上发表反腐倡廉的杂文,其中两篇优秀杂文还与其他作者的文章一起结集出版。(12月16日《重庆晚报》)

  不知徐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贪污受贿这个“很有前途的事业”的。我们就暂且把他写反腐杂文的时段跟受贿兴起时作个承接吧,也就是说,徐鸣在写反腐杂文时,是个思想单纯的才子。那时的他有着鲁迅的影子,出于社会良知,出于对世间不公的愤怒,拿起了手中的笔,把怒火投向贪官污吏。

  徐鸣早年写的一篇杂文《“雅皮士”感觉》:“细细观之,你不难发现,真正进大酒楼、夜总会、买别墅、玩高尔夫的工薪族少得可怜。除少数发了财的个体户外,就是那些靠公款给撑着的隐性大款……”徐鸣当年写这些话时,肯定没有想到,自己也会在多年后为了寻求另一种豪华感觉,而付出了“太高档”的代价。

  细细品味,这个讽刺意味深长。徐鸣就像一个巨大的社会隐喻。徐鸣从反贪到涉贪,这样的心路历程,应该算是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明朝的朱元璋对“知识分子当官后为什么贪污”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人饱读诗书,以所谓“朝闻道,夕可死”为人生信条,却在当官之后成了“朝获派,夕腐败”。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但怎么对付这些人他是清楚的,杀!然而,贪官污吏总是杀不绝,即使一再把贪官杀头的法律门槛调低。于是在当时的史料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滑稽的记录:有年同批发榜派官364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年后,杀6人,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358人。一个也没少!于是,久而久之,官员腐败最终要了明朝的命。 

  有学者曾总结,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无非两种,一是学得权与术,货于帝王家;二是远离权与术,采菊东篱下。的确也是,现在的知识分子虽然也喜欢加个“现代”或“后现代”的前缀,但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他们也免不了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