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荣:十年成就微雕故宫“人生是一种修炼,一种积累。

“人生是一种修炼,一种积累。其微雕完全没有功利性,只是喜欢,喜欢到痴迷的程度,什么事到了痴迷的境地就有可能出现奇迹了。”吴国荣的雕刻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艰辛

  抠出生活费搞雕刻 

  吴国荣,曾是无锡一家企业的普通员工,默默无闻。也许是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邮票、雕刻、戏剧和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常有“手发痒”要画、要刻的冲动。虽然没人教,只是自己默默捣鼓,但是不论是画的还是刻的,都蛮像那么回事。  

  坐在记者面前的吴国荣,脸庞瘦削,戴着八九百度的眼镜。1954年出生的他,内退已多年,每月480元的收入,除了抠得不能再抠的生活费,他把所有能挤出的钱都用在购买雕刻材料上了。

  见面握手,记者分明感受到他的手好粗糙,忍不住细细打量这双创造了许多精品雕刻的双手——几个指头满是老茧,条条皴裂,由于右手使用工具,左手捏住工具承受力大,所以,左手更是惨不忍睹。“先有血泡,然后结茧。”他淡然地解释着。长时间近距离的伏案创作,他的视力变差,腰椎也有点弯曲变形了。

  痴情

  5年画成《吕氏秋梦》  

  1981年,吴国荣历时5年,自编自画了一本长达二百多页的连环画《吕氏秋梦》。期间,他买来《史记》文言文翻译后,章节分段,并结合服饰、器物等要素构思草图。五年创作中,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加之绘画水平的提高,他不断更新着、调整着、淘汰着,废稿比成品厚得多。

  1985年,吴国荣以黄铜为材料,前后花了三四年业余时间,构思设计并雕刻了四件精致的古代兵器,其中,一件黄铜“御龙棍”,直径仅8毫米,全长不过18厘米,不仅龙首、龙尾、龙角、龙目、龙须神形兼备,而且每一片龙鳞都清晰可见。甫一亮相,便在单位引起轰动。

  1990年,吴国荣偶然见到一本《故宫简介》,面对气势恢宏的故宫平面图,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当即萌生了要雕刻故宫原貌的强烈愿望。他跑遍了无锡各大书店和图书馆,或买或借,多方搜索资料来充实自己的设计构想;有人到北京出差,他就恳求别人留意搜索、代购有关故宫的资料;1997年,他还亲自去“拜访” 故宫,仔细观察、反复琢磨,多角度拍摄取材。2004年10月,在永泰新村一楼仅50平方米的陋室里,吴国荣呕心沥血之作——大型微雕“故宫”成功问世。   

  微雕:

  故宫石狮子仅三毫米  

  作品“故宫”全景长4.2米,宽0.6米,严格按照1:677的比例缩微,由300多个雕刻件组成。它沿着纵贯南北的中轴线,陈列着南起内城的箭楼和正阳门,中经天安门广场、皇城、紫禁城,北至景山万春亭之间的大小建筑165座。

  整个作品大多选取优质银杏木分层次立体雕刻,例如太和殿殿体之间基本镂空,透过缩微的门窗望里细看,竟还有宝台、御座和屏风“三件套”点缀其间;御花园 “占地面积”不大,却分布着亭、殿、斋、阁、堂、轩、台、池等大小建筑30座;“故宫”里的八对石狮子,每个大小只有三毫米,但个个栩栩如生。专家指出,这件作品的含金量,不仅体现在精湛的雕刻功力上,更成功再现了天安门广场的原有建筑布局。

  记者采访时发现,这幅倾注吴国荣十五年心血的精品“故宫”,尚没有陈列展示之所,至今仍被屈尊分装在十个普通纸箱里堆放。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阴岭山透露,他正在设法联系北京故宫博物院,要让微雕“故宫”与故宫尽快“牵手”。   

  人生

  只知耕耘不问收获  

  吴国荣的雕刻艺术特别“吃工夫”,艰辛而又枯燥的滋味不言而喻。但他甘守清贫,如今的新居,得益于拆迁,9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他常常在阳台上就着一张旧木凳忙着做铜毛坯。虽然还没有自己的工作台,但他已经很满足了。他说,因为搬家装修,今年已经耽误了一些时间了,如今,要抓紧创作了——从十月份开始,他又打算用铜雕把从商周、春秋以来出现过的百多种古代兵器尽可能多地再现出来。短短两个月,记者看到,锉刀锉下的铜屑,集中放在方便面包装袋里,居然已经一袋半了。

  无怨无悔,几乎沉浸在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痴迷之中,吴国荣对家人满怀愧疚,然而,当记者偷偷把他大学刚毕业正在联系工作单位的女儿拉到一边,问她对父亲怨不怨时,懂事的她恬静地说:爸爸特别好,我和妈妈真舍不得他这么苦。(林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