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大博物馆看什么 杭网为你列清单(图)

 

高度复原了的张小泉剪刀铺。

  国庆期间,杭州新开的中国刀剪剑、伞、扇三座博物馆成为市民和游客的一个新去处,短短几天游客量达到了六万人次左右。三大博物馆,各自有各自的特色,每个展厅看什么,记者为你一一罗列。

中国扇博物馆

  全世界最大的扇子

  这把扇子出自于杭州王星记。高2.6米,展开超过5米。

  王星记,作为中华老字号,在1994年经历了一场浩劫。1994年1月30日,位于杭州解放路“天工艺苑”的一场大火,烧毁了整个商场和王星记的全部厂房和原材料,企业曾一度濒临倒闭。后来在领导和广大员工的积极建设和改革下,企业又重新获得了活力,成为扇子行业中的领头羊。

  然而,王星记这把最大的扇子却奇迹般的避免了这场灾难。当时现场被烧得一片狼藉,四周已经都是焦炭,而这把具有传奇色彩的扇子除了抢救现场时所留下的一些痕迹和污渍,居然安然无恙,一度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大家都说一定是冥冥中有神灵在保护王星记,让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这把大扇扇骨为木质,扇面为牛皮纸材质。而扇子的巨大,又为扇子的制作和扇面的绘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然而,当时的能工巧匠凭借高超的技艺,将扇面制作的精细无比。上面绘有西湖风景,色彩艳丽,画工细腻,风景栩栩如生。通过浓墨重彩和巧妙的布局,将西湖全景一览眼底。在赞叹画面优美的同时,不免让人惊呼构思的巧妙和制作的传神。

  最古老的王星记扇子

  这是王星记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把扇子,是清代的全棕黑纸扇,扇骨由棕竹制成,扇面为柿漆黑纸面,扇面上画有108将,由陈益斋所制造。

  陈益斋是王星记创始人王星斋的岳父,陈益斋将自己的长女陈英许配给王星斋,并且陈益斋一家都是贴花能手,贴花是加工泥金扇面的一道主要工序。王星斋夫妇在岳父陈益斋的帮助下,开始了家庭式的扇庄,夫妻俩既有传统祖传手艺,又勤俭刻苦、选料认真、制作精细,因此王星记扇庄从家庭小作坊发展为颇具规模的扇业名庄。

  保存在博物馆的这把《百将图》黑纸扇,随着时间的推移,扇骨的颜色也愈加具有光泽,专业人士称之为包浆,这也是扇子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而由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的扇面,更加体现了王星记的环保理念和传统工艺,在扇子的制作过程中,不添加运用任何化学物质,且整把扇子的每一道工序都由人工完成,这不仅保证了扇子的质量,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体现了制扇艺人的智慧。

  黒纸扇被誉为“一把扇子半把伞”,它能阐明“三点”,雨淋不透,日晒不翘,不褪色。这是对于王星记扇子质量的一种赞美,这是和王星记扇子一丝不苟的制作工艺紧密相连的。

  最复古的扇街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清建筑简化了建筑结构,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同时,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 而我馆所建造的扇业特色街区刚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主要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扇街。

  ① 杭州扇街:自宋以来,杭州就是扇业历史最悠久的。明清时期,随着扇业兴起,杭州成为最重要的集散地和生产地。杭州下光忠巷曾有座“扇业祖师殿”,供奉着扇的祖师齐执,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时,当年刻石捐助的制扇工场尚139户,殿上的神位上供奉的老艺人462人,可见杭州扇业之盛。杭州扇子与杭州丝绸、杭州龙井茶一同被誉为“杭州三绝”。

  ② 京城扇庄:京城的扇庄为了招徕生意而多在店铺门前挂一扇幌,与布店的布幌、酒店的酒幌、药店的药幌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当时北京较为有名的几大扇庄集中在前门外打磨厂一带,如有300年历史的“戴廉增”、“天益号”、“天成号”等及后来的“长盛斋”、“聚源斋”、“三益斋”、“福德厚”,等等。

  ③ 成都扇市:成都一年的12个月里,每月都有一次集市,其中五月是“扇市”。

  最DIY的制扇手工坊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而扇子,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它的历史价值和制作工艺以及收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研究。

  为了使广大观众对于这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扇子有更多深刻和形象的了解,中国扇博物馆特地设置了很多让观众可以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互动装置和游戏。

  在扇博物馆的互动装置里,观众们可以自己亲手制作扇子。博物馆备有白色纸扇面的折扇,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喜好,在扇面上绘画或者写字,还能盖上中国扇博物馆的印章,在参观学习的同时,拥有一把亲自手工制作并且是独一无二的扇子。

  做工最精致的扇子(4把龚扇)

  龚扇由清代龚爵五创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龚扇的创作者为龚爵五,在19世纪末,他还是自贡盐场得一位工人。当时他看见一位乐山商人手中持有一把非常漂亮的竹扇,心里羡慕不已。于是自己动手,创制出以他的姓氏为名“龚扇”。

  龚扇用极细的竹丝在扇面上编织出复杂的图案,在1886年成都“赛宝会”夺得魁首,并获得光绪皇帝颁发的金质奖牌。1908年,龚扇被选进皇宫,光绪皇帝赐名“宫扇”。自龚爵五起,龚扇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传经五代,被誉为“中华第一扇”。龚扇选用优质材料,划成细如绢丝的竹丝精心编织而成。竹扇呈桃形,扇面薄似蝉翼,颜色嫩黄,折光透影,绵软细腻,恍若织锦,图案跃然于上,栩栩如生,或山水人物,或花鸟虫鱼,无不惟妙惟肖,加上象牙或者牛骨作成的扇柄,丝质扇坠,简直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堪称世界竹编之精品。

  此后,龚扇的每一代传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龚扇的技艺精益求精,在上一代的编扇工艺基础上予以发挥,使图案更加复杂,人物更加传神。

  到了第四代传人龚道勇的时候,他大胆创新,使竹丝的厚度由0.025mm降至0.01-0.015mm,比头发丝还薄,竹丝的宽度下降30%,打破传统只编团扇的常规作法,发展为团扇、方屏、微型等扇型,获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和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作品《箜(kōng)篌(hóu)图》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书法技艺最精湛的扇子

  全棕黑纸扇真金书微楷《道德经》——这把扇子的扇骨为棕竹,扇面为王星记最出名的黑纸,纸质纤维细长,具有韧性。该扇长40cm,扇展73cm。奇妙之处在于在这把面积本不大的扇子上,竟然撰写了多达7000余字的《道德经》,令人相当的惊叹和佩服。

  《道德经》,作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受到众多书法家和文人的推崇。而在这把扇子上,王星记的老艺术家运用自己娴熟的工艺和技巧,用微楷细致地撰写了整篇经文。微楷一般指的是5mm以下的楷书,它是楷书间架结构、用笔技巧、神采斐然的微书,以小见大,以技见长是其特有的精神面貌,以人类的视眼广度能一目了然地欣赏一幅1000字以上的书法作品。这样的一种书法技艺,要在凹凸不平的扇面上得到体现,可见难度之高,挑战之大。正如明代书法家祝枝山所说的“在折扇上书画好比在瓦楞上跳舞”。

  这整篇经文,都是利用泥金工艺来完成的。而泥金工艺对于技师的技术要求也相当之高,得利用手指将金箔泥成金粉,再通过几道工序方可进行撰写。整个撰写过程,对于结构的把握和扇面的布局要求相当之高,不仅字的大小间距要整齐划一,而且每个字的笔画都要清晰可辨,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这把扇子的制作难度。

  总体而言,通过这把扇子,人们定能感受到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无与伦比的制扇工艺。这把扇子上,包含着手工业的技术精华,包含着手工业者的不朽智慧,传承着制扇行业的历史和文化。

    相关链接:刀剪剑、伞、扇三大博物馆五天迎客近六万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施文    编辑:罗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