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绣品:一朵“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奇葩

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台州市西部的仙居,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如,新石器时期下汤村落遗址,已出土文物中,生产工具有斧、铲、刀、凿、镰、削、饼形砍砸器和各式石锛;狩猎工具有矛、镞、流星索、弹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有石磨盘、磨球、砺石、石簪、璜和纺织工具陶纺轮等。此外,仙居还有国内尚未破译的八大奇文之一的蝌蚪文,春秋时期广度古越字和汉代朱溪岩画,有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古建筑、古石雕,以及深藏于闺房的民间绣品。

  人类为了防御寒冷,利用树叶兽皮,互相缀结成衣遮盖身体,这也标志着服饰艺术的萌芽。

  我县的民间刺绣艺术缘于何时呢?距今6000———7000年新石器时代的下汤遗址,出土文物中有纺织工具陶纺轮,而距今7000余年的河北磁山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均出土了红陶纺轮。这标志着仙居下汤遗址,同时期也有了纺织技术。表明人类这时期已经使用纺织工具,这也是我国(我县)迄今发现最早的纺织工具实物。

  下汤遗址是目前在浙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类居住遗址,也是台州市源头的发祥地。古时,由于仙居四面环山,交通不便,造就了地域性文化特点。妇女们以刺绣来提高闺房生活情趣,或者用来消磨时间,刺绣业在民间广为盛传。仙居与温州地区相邻,刺绣具有极高的自身地域性特点,内容有花鸟、人物、动物等。它的构图多为剪纸、绘画、印模、剪贴等技法,特别是仙居民间剪纸艺术充分利用到刺绣工艺之中,促使该工艺广泛流传于本地区民间。

  仙居民间刺绣是用各种彩色丝、绒、棉线,绣在绸、缎、布帛等织物上,按工艺设计要求,以针代笔、引线作墨,系运用各种针法技巧表现绘画艺术的织绣作品,它的绣制方法多采用:锁绣 、盘金绣、平绣、十字绣、打籽绣、剪贴绣、网绣、戳纱绣等多种技法。设计以书画为稿本,在剪纸与想象画的基础上利用各种针法刺绣。多以民间喜闻乐见和吉祥如意的图案为题材,如凤穿牡丹、喜上眉梢、富贵牡丹、长命富贵、金玉满堂、和合二仙、魁星点斗、状元及第、独占鳌头等,绣制出具有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美术品。

  民国时期,因受国内战争与抗日战争所影响,社会动荡,群众生活受影响,因此,民间刺绣的应用范围逐渐减少。在这个时期,因仙居非抗日战争主战区,许多外地学校为避及战火,纷纷将校址迁入我县。在各地新文化和新思潮的影响下,仙居民间刺绣得到极大地提升,应用范围也较广泛。

  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仙居刺绣不但得到了发展继承,而且又有了创新,深为人民所喜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仙乡大地,民间刺绣艺术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县刺绣工艺得到空前发展。仙居花边厂的创办、十字绣商铺的兴起,使得刺绣香包、八封等民间工艺品重放光彩,非常受欢迎。

  不过,要提的是,许多老年人把对绣品的依恋深藏于心间,绣品被藏于箱内不为人知。而年青人不知绣品的珍贵,常常把之当作遗物火烧或遗弃,因此,民间绣品受到严重的毁灭,仙居民间刺绣品能传下来的也越来越少。为了保护民间精美的艺术品,上个世纪末,有识之士们抓紧了对民间刺绣的收藏,他们走村串户,寻找散落在民间的刺绣品。经过多年的寻访,收集到的绣制品越来越多。2004年12月,张中华创办了仙居首家个人收藏馆———仙缘博物馆(原名中华收藏馆),展示陈列和保护研究这些来之不易的民间魁宝。馆内刺绣分别为:枕顶、童背褡、童帽、围兜、围裙、花肩、绣花鞋等本地区绣花艺术品。

  仙居民间刺绣是绣中的一朵奇葩,一朵“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