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我们回家的路 ———数字看山西“非遗”

6月的山西正沉浸在幸福之中,正向着新的历史阶段迈进。因为,在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首批国家级“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我们有32项上榜,数量居全国第四。6月8日,在省民俗博物馆(文庙)“山西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又将释放其独特魅力。

在“文化遗产日”期间,我省将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重头戏即保护成果展,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省性的“非遗”大型展览。同时,还要进行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主题的万人签名活动,举办“非遗”保护知识竞赛和专题知识讲座等。那么,展览都有哪些特点呢?你可以先看一组数字:

两大板块分为综合板块和地方板块;11个市全部参与展览,每个市都有一个固定展区;1000余幅图片、1000余件实物载体现场展览;10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100多个有代表性的“非遗”资源项目得到展示;15个代表剧种和民间表演艺术现场表演;16种传统手工技艺现场演示;20余种“非遗”保护相关产品现场展销。

我们再来听听省文化厅社文处魏处长的介绍:“本次展览主要有展览、展示、展演和展销四种形式,展示的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包括剪纸、拉坯、布艺、木版画印制、捏泥人、铜器工艺演示等十几种,可谓高手云集、技艺惊人,会让人耳目一新。”他说,展演汇集了十多种最具地方特点的民间表演艺术,如绛州鼓乐、五台山佛乐、上党八音会、文水岳村钅瓜子、威风锣鼓、河曲二人台、左权民歌、踢鼓子秧歌、小花戏、清徐背棍和翼城花鼓等,还有大同耍孩儿为代表的地方戏曲表演,可以说整个展演活动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非遗”保护始于足下

“10”———10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事:

2004年3月2日,山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组和专家组成立;

2004年10月22日,山西省文化厅确定山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省级综合试点项目1个、专业项目11个;

2005年9月,经过摸底调查、各地层层申报、组织专家论证和评估等程序,完成了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项目申报工作,共申报59个,到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我省有32项进入该名录;

2005年6月17日,山西省召开省“非遗”保护培训及工作会议;

2005年6月29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

2004年4月23日,山西省首届民间打击(八音会)擂台赛在祁县举行;

2002年至2005年,连续举办了四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参演节目大多都是各地民间艺术的优秀节目;

1997年、2002年先后举办两届小戏、小品、小剧种调演,对我省地方剧种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3年4月至8月,开展山西省剧种剧团调查,对目前尚存的28个剧种、剧团和生存状况进行全面详实的调查研究;

2003年12月,反映山西“非遗”保护的杂志《民间》正式创刊。

成绩斐然数字见证

“1”———1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级保护试点项目:2004年,在省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基础上,我省向文化部申报了国家级试点项目,经文化部评审,大同耍孩儿剧种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级试点保护项目。

“12”———12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省级保护试点项目:综合试点1个,即运城市新绛县;专业试点11个,分别是太原市的清徐背棍、朔州市的踢鼓子秧歌、忻州市的五台山佛乐与河曲民歌二人台、吕梁市的孝义皮影、晋中市的左权民歌及小花戏、阳泉市的平定迓鼓、长治市的民间布艺黎侯虎、晋城市的上党八音会、临汾市的平阳木版年画、运城市的锣鼓杂戏。

“14”———14个地方剧种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即晋剧、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雁北耍孩儿、灵丘罗罗腔、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河曲二人台、锣鼓杂戏、孝义皮影戏、孝义碗碗腔。

“37”———37个剧种的64个剧目进行了录音或录像:其中包括赛戏、对戏、河东线腔、孝义皮影木偶戏、罗罗腔等濒危剧种。为了使这些珍贵的戏曲资料得以长久保存,有关部门目前正在对其保护方式作转换,由磁带向VCD进行转换。“

非遗”未来如花盛开

你知道吗?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侧重于“静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侧重于“活态”保护,它的魅力是无边的,资源也是最为丰富的,要想让“非遗”魅力深入民心,那就必须让公众系统了解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的整体情况,引起百姓的广泛关注,让他们自觉地保护“非遗”。

其实,早在我省的“非遗”项目上报之后,便引起了全国各地人们的关注。中科院华觉明教授专程赴晋考察阳城犁镜的制作工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杨海清到山西考察,专门了解了我省的“非遗”保护状况,甚至还有法国的留学生打电话询问我省的皮影戏和木偶戏,要来山西做访问、研究……

山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国家正在制定相应办法,不久将对各国家级“非遗”项目予以拨款,我省首批32个项目必将得到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我省的“非遗”普查工作会全面展开,通过普查摸清家底,并进行分类、记录、整理、归档,详尽绘制山西省“非遗”分布图,而建立省、市和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工作也将相继启动,以实现对我省“非遗”分层次、多方位、全方面保护。换句话说,就是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转变,真正守护好我们民族的精神植被和精神家园。

后记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世人瞩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我国在世界上引以为荣的宝贵文化财富,我们应当世世代代传承发扬。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网络编辑:赵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