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老人和“舟歌”:后继有人“终于放心”

“原来,我一直担心‘舟歌’和‘森工号子’从此会失传,没想到这次建瓯举办闽源文化艺术节,弘扬和发掘了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让我又找到了不少徒弟,使得‘舟歌’和‘森工号子 ’后继有人。现在我终于可以放心了。”近日,谈起建瓯民间文化遗存,建瓯挑幡的当代传承人陈泉成老人感慨万分。

  陈泉成在建瓯称得上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就是这位老人,将建瓯传统的挑幡绝技发扬光大,传薪有人;是他带着老来乐传艺队,把挑幡技艺打造成建瓯的文化品牌,步入艺术殿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作为建瓯挑幡的当代传承人,陈泉成老人另外一面的才华却所知者寥寥,这就是“舟歌”和“森工号子”。

  “舟歌”,是建瓯端午之日表演的传统节目之一。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建溪河畔与桥头人头攒动,等待着一年一度的盛会。比赛的龙船在溪水上游弋,豪迈粗犷的 “舟歌”同时开唱:“我唱歌来你们听,唱歌需要这个人,百样歌儿念表章,听我表个古人名……”由于采用的是唐宋官话,赋予其古朴厚实的闽越风骨,“舟歌”令人遥想起昔日祭祀先人的那份虔诚之情。此外,赛手还可以继续与游客以歌声互动,建溪上空笑语欢声回荡不绝。到了下午,重头戏“送瘟神”登场。这是全城人共同参加的大型活动,“舟歌”队也位列其中。领唱、帮唱、伴唱者多达几十人,肩扛船桨,高声歌唱。随着队伍的行进,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沿途送进每家每户……

  由于小时候耳濡目染,再加上个人兴趣爱好,陈泉成很早就学会了“舟歌”,还时不时参与演出。至今提起“舟歌”来,陈泉成记忆犹新,许多歌调信口唱来。

  如果说“舟歌”歌唱的是普通百姓的美好心愿,那么,现代的“森工号子”展示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人民建设家园的十足干劲。“森工号子”是伐木工世世代代所传唱的歌曲,在砍伐、搬运、担筒及捎排等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齐心协力、统一步调、振奋精神,他们就放声歌唱,自娱自乐。记述这项活动的史料可追溯到《吕氏春秋》:“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数千年来,虽然歌词内容因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翻新,但是高亢激奋的曲调、沉稳有力的节奏却一直得以保留下来。

  长期从事伐木工作的陈泉成,经过日积月累的口耳传授,熟练地掌握了“森工号子”。难能可贵的是,他创造性地把“森工号子”艺术化,搬上了舞台,展示了当代伐木工人的精神面貌。1955年开始,陈泉成就积极参加《捎排舞》的排练。后来,该舞蹈在全国各地表演,获得了一致好评,所到之处掌声雷动。

  在“文革”期间,许多民间文艺活动被取消。如今的许多年轻人,对“舟歌”、“森工号子”几无概念。陈泉成老人创建的老来乐传艺协会家喻户晓,挑幡事业蒸蒸日上,相比之下,“舟歌”与“森工号子”显得冷清。老人企盼能把后两者推广开来,如同挑幡遍地开花,可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表演者的自身条件,要求身材高大,声音洪亮有气势;二是唱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时下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因此,尽管他寻觅许久,却始终未能发现有缘人可传衣钵,时常扼腕叹息。

  有关人士认为,为了让“舟歌”等传唱不衰,需要抓紧保存相关资料,深入挖掘民间文化传统,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培养学习热情,鼓励有学习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员。

  陈泉成老人作为建瓯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挑幡技艺出类拔萃自不用提,他以洪亮的歌声唱出的激越曲调,同样也是时代的乐章。从他那豪情满溢的歌声中,可以使人联想到当时民间集会的热闹气氛,感受到伐木工人热火朝天的劳动热情。陈泉成老人把那段已融入歌声的历史,用他高亢洪亮的嗓音放声唱出,让我们能够有幸得以聆听,重返过去。他希望此声不断,音符从越来越多的人口中唱出,流传千古。

  魏剑生 曹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