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莱齐奥:老舍小说是世界性的

勒·克莱齐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演讲现场。  信息时报记者 巢晓 摄
现在的生活是困难的,是焦虑的时代。”昨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受聘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在广外为师生们带来一场题为“困境时代的作家”的演讲。

  克莱齐奥首先以自己童年阅读史展开自己的演讲。他出生在1940年二战时期的法国尼斯,“小时候,父亲反对给我零花钱,我就靠卖旧报纸赚小钱买书。” 克莱齐奥回忆,不到6岁的时候,很难找到纸和笔,他只能在用作烧火的木板上写写画画,“在战争后,终于有了纸张,我在非常粗糙、质量很差的纸上写小说和诗歌;15岁时在一次聚会中发现大战以前的打字机,把自己带来的小诗一个个字地敲打,那种感觉无以伦比!”

  尽管如此,他称,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任何完美和伟大的发明,也无法让我感受到那一刻的激动。那时我感觉离文学是那么近。”他说,因为战争的原因让写作变成一场历险,但也给他的创作带来灵感。

  “中国学生的阅读量还不够,全球其他地区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克莱齐奥认为,这应该提高警惕,而对于中国阅读功利化现象严重,不爱名著爱“技术”的问题,克莱齐奥表示与其读那些成功学,还不如多读孔子、老子的书籍,这也可算是做人的成功。

  有趣的是,克莱齐奥在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中曾特意提到中国作家老舍和他的作品《初雪》,还将老舍和福克纳并列。昨日在广外,他再次提到老舍,并评价道:“我发现老舍的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阅读老舍的作品,这位作家在北京胡同生活,从细节中生出对全人类的归属感。老舍的小说既有矛盾的现实,又有冒险性。”

  至于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克莱齐奥则坦言并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但如果有机会,他乐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