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觉自己体内有个小中国人

200个座位的武汉大学新图书馆报告厅,11月29日下午挤进了600多名听众,大家都想一睹文学大师的风采。“设想如果书籍不存在,设想一千多年前中国没有发明印刷术,可以大量印刷书籍的活字印刷术也没有传到欧洲……”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73岁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以这样的假设,开始了以“书籍:探索之舟”为题的演讲。

讲台上,勒·克莱齐奥时不时用左手食指按住太阳穴,他灰白头发、瘦削脸庞,表情严肃而认真,几乎没有笑容。

他说:“你们或许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荒唐的假设,但是一个没有书籍的世界,在过去确实存在过。埃及人、印度人和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有了书写的文字,有非常灿烂的文明,当时却未能发明印刷术,正因为如此,古代的这些文化非常脆弱。比如说一场飓风、一次大火,一场宫廷叛乱,或者仅仅是书虫咬、家鼠啃,手抄的内容都会轻易被毁,文明就会中断。”

那我们当代的文明,是不是有所不同呢?如果书籍不存在,我们的文化也会如此脆弱吗?

勒·克莱齐奥自问自答:“如果印刷的书籍不存在,那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我们多数人都可能还是奴隶,可能在对科学,甚至是对书写的无知中长大。在我们今天看来,构成人类本性的大多数情感,都会在奴隶般的生活的绝望中被禁锢和枯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艺术尤其会变成一道遥远的幻影,只是一道模糊而深奥的夺目光彩,如同海市蜃楼。”

他这样表达对书籍的尊重——“书籍是我们最崇高固有的一部分,就像汉语里所说的,书籍就像一片海洋,在大海中航行,读者可以获得乐趣,增长学识。”“书易读、无需电,方便携带与整理,我们甚至可以把书装在口袋里。书是忠诚的友人,不会欺骗我们。现在电脑和虚拟书籍的到来,为知识的长存再次提供保障。”

他这样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在读《四世同堂》和《水浒》时,发现自己的体内还有一个小中国人。我出生在上个世纪的毛里求斯,那里有很多中国人,我爸和家人都喜欢吃米饭,所以我也吃米饭,我和中国文化非常亲。”“如果说中国还教会我什么,那就是平衡之道。大家知道现在中国发展很快,在这高速变化中,仍然能够将过去的遗产和将来的发展进行平衡,这是全世界都该向中国学习的一课。”

对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勒·克莱齐奥表示祝贺,他说:“通过书籍对知识进行普及,就形成了一种象征,这一象征就是大学。正因如此,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庆典可称为全人类的庆典。没有大学滋养和维系的记忆,没有探索所必须的知识,我们都会成为精神的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