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双年展舞蹈剧场演出 回到往日车间跳舞

刘全根(左四穿黑衣黑裤者)和同伴们正在双年展中心展馆排练
除了黑色舞鞋有些扎眼,瘦削的刘全根就是无数上海男人中的普通一个。
  坐在西岸双年展中心展馆一角,没有人猜得到他与这个巨大的穹顶建筑其实有着不普通的缘分:37年前,他在这里工作;37年后,他在这里跳舞。
  今年,上海水泥厂旧址变身西岸双年展中心展馆,云戏剧《上海奥德赛》为双年展拉开帷幕,其中一幕舞蹈剧《春之祭》,牟森找来刘全根等30位普通人参与演出。高67米、总跨度98米的巨大穹顶剧场,水泥搅拌机和两支巨大的钢铁悬臂、圆形钢轨构成演出舞台。牟森阐述他的意图:“普通人构成了上海历史,每个参与者都是英雄。”
  虽然导演把他看作 “历史的一部分”,但刘全根再次走进往日熟悉的车间,却觉得“进来一看完全不认识了,除了车间悬臂和铁轨”。1976年,刘全根进入上海水泥厂;1993年,他离厂开起出租车。业余时间,刘全根喜欢在田林文化馆跳交谊舞,妻子、舞伴都是水泥厂同事。“听说在水泥厂车间跳舞,大家激动得很”。
  《春之祭》首次实地排练正逢10月8日的台风天。从虹桥镇的家到龙腾大道展馆,刘全根骑了50分钟自行车,“熟悉的小马路成了水泥大道。展馆在装修,尘土飞扬,闭上眼睛,好像能听到水泥搅拌的声音。”刘全根与同伴们戴着口罩排练,一天下来,鞋子衣服落满了灰,“有人抱怨脏,但我觉得像回到了水泥厂工作”。
  《上海奥德赛》将声音、舞蹈、音乐、影像装置融为一体,牟森为舞蹈剧场选择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春之祭》问世一百年来有过上千种版本,牟森印象最深的一版是“一群老人在舞台上不动不跳,依靠音乐和灯光制造叙事效果。”在他眼里,舞蹈没有业余、专业之分,“这是个完全开放的舞台,我们把各种舞步拿出来讨论。《春之祭》乐句变化太复杂了。我们一直在提醒舞者,音乐和动作节拍必须合在一起。”上场跳舞的都是普通人,可大家都很有主意,经常“谁也不服谁”,“不止一次跳着争着,人家被气跑了,我只好又追回来。”
  刘全根觉得,“交际舞有套路,和《春之祭》音乐不合拍,调整一下就好了。”提到上台的感觉,他笑开了:“我一点不紧张,照平时练的节奏来。导演教我们听音乐,用动作想象旋律,感觉到什么,就跳什么。”《上海奥德赛》在舞台上安置100个铁框、插入1000根钢筋,舞者边跳边在钢筋上插苹果,寓意“钢铁丛林里的城市创世纪、工业伊甸园”。刘全根有些遗憾,“加入钢筋,舞台变小了,好多排练动作没用上。”
  日夜沉浸在排练和演出中,直到前天,舞蹈剧场体验活动结束,刘全根才有机会参观在咫尺之外的大油罐里举办的双年展声音展览。他回忆,“我原来在第一车间,地上全是一个个装满水泥的巨大深坑,搅拌棒日夜不停,防止水泥凝固。”
  第一车间早已被填平,只留下第二车间和数个巨大油罐。双年展结束,这里将成为东方梦工厂。参观展览的人们不时驻足拍照,为古老而巨大的工业装置惊叹。刘全根没带相机,他说,“最好的照片在记忆里”。
        (责任编辑:王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