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高清版指环:超现实主义豪华舞美


    作为没有瓦格纳歌剧上演的瓦格纳年,上海大剧院重修回归后的高清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下简称《指环》)大概是这座城市向大师敬意的最重磅“盛典”。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高清歌剧自2011年“落沪”以来,已放映《魔笛》、《图兰朵》、《波希米亚人》等6部歌剧,以一种更为“现代化”的方式为观众打开欣赏歌剧的另一片视野。而相比于之前放映的七八年前的老版本,11月21日至24日放映的《指环》则是大都会歌剧院的新制作。

  “超现实主义”豪华舞美是最大看点

  作为世界上“最极端”的歌剧,《指环》像一座山峰指引着后人不断向上攀爬。200年后的今天,呈现出的版本也越来越令人叹为观止。比如科隆歌剧院罗伯特·卡森导演的以战后和环保为基调的版本;里根时代保守主义的申克版;今年德国先锋导演弗兰克·卡斯托弗的所谓“石油版”……《指环》总能激发很多导演重新诠释它的野心。

  在这个歌剧逐渐走向“导演中心制”的年代,就连瓦格纳的大本营德国拜罗伊特音乐节都开始“离经叛道”起来,今年拜罗伊特版的《指环》几乎抛却大量的主体情节和文本,“裸奔”上台、醉酒上台或者教唆角色在演出中讲破坏气氛的搞笑黄段子;华盛顿、杰斐逊、罗斯福、林肯等美国总统的石雕像也被搬进了这个神话。

  而此次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最新版本的《指环》倒没有如此“令人发指”,反而堪称另一种“惊艳”。该剧历经4年制作完成,最初的构想要追溯到2005年彼得·盖尔博被任命为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那时他已经开始与《指环》的导演罗伯特·莱佩奇接触。莱佩奇来自加拿大,他以设计舞台、歌剧和马戏团出色的视觉呈现而著称。

  瓦格纳的歌剧内容通常取材自神话,《指环》舞台上的奇幻效果往往是该剧耗费巨大的原因所在。大都会歌剧院新版《指环》的舞台场景包括两个26英尺高的塔,塔由轴线相连,可以上下移动,由液压来控制。还有24块木板,形状是拉得很长的大致三角形。舞台有时仿佛一个立体钢琴,但“琴键”可以围绕主轴变换很多造型,有时远看又像跷跷板。演员时不时需要被悬空在这个神奇的装置上演唱。据了解,光舞台装置就重达45吨,为此大都会歌剧院不得不在舞台上加装钢梁承重,而该装置据说花费了1600万美元。

  对于这样一个舞美叹为观止的《指环》,大都会歌剧院的音乐总监詹姆斯·列文负责了21场全幕《指环》的排演,他对莱佩奇的概念赞不绝口,他认为莱佩奇的目的在于诚恳地讲述一个故事,而不仅仅是一个寓言化的噱头。

  “高清”比现场更迷人?

  新制作的《指环》被誉为大都会歌剧院在技术上最为错综复杂的歌剧。复杂的投影投射在24块可单轴旋转上下移动的厚木板组成的背景上。这种逼真的3D技术又不同于电影的3D。此次《指环》的3D背景使用一系列放映机、摄像机和电脑来塑造影像。这些影像由不规则碎片形来呈现。断裂的几何图案和形状根据数学方程式原理,以递减的方式不断呈现。当这些不规则影像碎片通过电脑编程,再由灯光系统投射出来后,便展现出一幅幅立体画面,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将他们的大脑“骗入”3D的世界中,从而达到“裸眼”3D的效果。

  有乐评人将大都会歌剧院新版《指环》视为一场“全数字化”的制作。这场被称作“全数字化”的盛宴究竟如何呈现的?据了解,乐队演奏和演员的流动都可以在舞台上塑造出先进的预测虚拟场景;根据硬盘驱动器包含的数据包,数字放映机投射出背景中的风景;歌手的身体音频传感器会把信号发送到相关的电脑上,投影仪会据此而改变背景图像;红外探测相机可以捕捉舞台上的人的移动,并把图像投射到放映的场景中。


  据悉,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彼得·盖尔博在制作该版《指环》的时候,就为“高清版”留足了空间和余地。高清版本对演员声音和表演以及舞台调度的捕捉无疑也是高科技的体现。而互联网上一些亲临现场又看过高清DVD版本的资深乐迷甚至认为,由于大都会歌剧院舞台太过庞大,眼睛的“顾此失彼”削减了原本应有的震慑力,屏幕的效果似乎比现场观看更过瘾。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高清歌剧”项目从2006年启动至今已超过6年。每个演出季,大都会歌剧院都有10部左右的歌剧通过数字高清技术,将现场演出盛况同步或延时传送到世界各地的影剧院,使得全球上百万的观众能与在大都会歌剧院现场欣赏演出的观众一样,身临其境地感受歌剧的艺术魅力。2011年8月27日,“高清歌剧”首度落户中国,上海大剧院通过最先进的视觉和声音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在剧场观看歌剧的原汁原味,让更多的中国观众能够欣赏到来自世界顶级歌剧院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