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集合摇滚先驱:《有种》不会亏待你


     与1990年推出首部影片《妈妈》时相比,20年后的张元变化很大。“现在已经不是‘影像缺失而是影像泛滥的年代’”张元坦言,自己执导的影片仍属于张献民(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多年前所言“看不见的影像”范畴,“也没什么值得争取的,现在影像那么多,大家看见或看不见,无关紧要。”

  谈及将于11月8日公映的新作《有种》,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张元拍摄于1993年的《北京杂种》。相比之下,《北京杂种》“更像纪录片的剧情片”。该片由崔健、窦唯等中国的摇滚先驱主演,是一部记录这批人在困境中挣扎的影片,张力十足。

  世异时移, 那一代人年华老去,新一代年轻人前仆后继。张元认为《有种》让他“找到了感觉”。《综艺》:《有种》里用了诗人俞心樵的成名作《墓志铭》。张元:俞心樵的诗集今年已正式出版,我认为他是中国活着的诗人中非常伟大的一位。他的诗作非常正面非常有力量,《有种》这部影片在某种意义上也非常励志,和他诗歌的感情、风格很吻合。

  《综艺》:《有种》来源于2010年你的同名摄影展?

  张元:对,当时摄影展的名字就叫“有种”。我做摄影展时候夸下海口, 说要拍一部同名电影。做完展览出了一本书拍了一部电影,其实这部电影是我整个艺术计划的一部分,当然摄影展和书更趋向于纪实,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抒情和写意化。

  《综艺》:整个“有种”系列想表达什么?

  张元:在三种媒介不断深化融合的过程中,我想表达的主题愈加清晰——在城市环境急速变化和人口极剧增加的情况下,这么多来自于祖国各地的年轻人在北京的生活情感和状态。我并不喜欢使用已经用过的东西,但从真实感和生活的质感上讲,这三者是相互对照和影响的。

  《综艺》:从《北京杂种》到《有种》,你的心态有什么变化?

  张元:应该说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北京杂种》没有机会让大家在影院里看到,我当然有些失望。但这也恰好说明了当年那种真实的情况。今天即使《有种》能和大家见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力量已经不能和《北京杂种》同日而语了。

  《综艺》:你对《有种》有市场方面的期望吗?

  张元:从《过年回家》开始,我执导的影片开始公映,盈利最好的可能是《我爱你》,有1600万元票房,当时算不错了。其实我执导的影片,投入产出比很不错。我对《有种》的票房没有预期,但敢说只要观众进入影院,这部影片就不会亏待大家。《有种》的确是一部有意思的,不坏的电影。

  《综艺》:你觉得现在这代年轻人和你年轻时有什么不一样?

  张元:最大的区别是城市给大家的压力。我们在拍《北京杂种》时,北京差不多800万人左右,20年后,北京已经变得和世界上其他的大城市一样,大多数年轻人都是新的“无产阶级”——没有房子没有户口没有钱,生活在非常逼仄的城市环境中,他们在漂泊。但没有这些年轻人就构不成这座城市。现在我们靠他们送快递,靠他们送水送食物,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服务很多人。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不去关心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其实也是不关心我们自己。他们无所畏惧,让我敬佩。

  《综艺》:崔健曾唱过“革命还在继续,老头儿更有力量”,你觉得现在还是这样吗?

  张元:我觉得没有吧,还是年轻人更厉害。

  《综艺》: 你认为中国电影会出现类似欧美那种“ 新浪潮”现象吗?

  张元:就是现在出现了也没什么用。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全世界电影语境的“ 巴别塔” 已基本完成,对话也完成了。除去好莱坞之外,华语电影、法语电影、韩语电影、日语电影包括德语电影等空间都很小。中国电影在国内票房的总数可能已经超过了好莱坞,但在整个世界语境中,华语电影能占领的市场其实非常有限。所以别等待什么“新浪潮”了,也别等待所谓一种集体的状态,每个导演完成好自己有感觉的东西就对了,成为一个整体其实没什么意思。

  《综艺》:你怎么看自己之前执导的那些电影?

  张元:我还没到总结的时候,也没精力回顾。我工作的热情还很高,打算拍摄的东西还很多,身体也倍儿棒。如果真的逼着我去想的话,我认为他们共同印证了这些年中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