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亮相釜山 展映受赞观众有共鸣


    在釜山电影节上,费利普•弥勒导演介绍到,这是一部有趣、感人、美丽、积极、能让人感受到幸福的电影。也是他全部在北京完成剧本编剧工作的一部影片。

  《夜莺》也成为该电影节上一部适合全家观看的影片

  影片讲述了一段为期一周的旅行中所发生的故事与各种曲折,在展现独具美感与特色的魅力风光的同时,更表现了隔代人从隔膜到默契再到心灵相通的“并不太难”的过程——回到北京后的任幸完全变了个样,她把父母也带入到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更加平衡的生活当中,令全家人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回归本位。

  《夜莺》是一部跨越年龄、老少皆宜的影片,适合全家观看。她提供了放声欢笑、会心一笑或含泪微笑的机会,也许还是一次促进互相沟通、理解、重建亲情的契机。

  展映环节,场场爆满,观众热议《夜莺》:他教我们思考如何不再“迷路” 

  釜山电影节展映环节,韩国釜山CGV  Centum City Starium电影院近400人的厅和第二场  Megabox  Haeundae 6厅近200人的厅座位全部售罄,场场爆满,伴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现场有人哭泣有人伤感,该片也成了展映后观众热议最多的影片!

  影片内容讲述68岁的志根为了兑现多年前的承诺,准备和他的挚友—— 一只18岁“高龄”的画眉鸟,结伴开始一次远行。而由于儿子和儿媳阴差阳错地同时出差,使他别无选择地带上8岁的孙女任幸一起旅行。而任幸更绝非自愿,她完全不想离开锦衣玉食的生活,被迫和“陌生”的爷爷去一个“陌生”的环境。这两个年龄、背景和生活习惯迥异的旅伴,注定让此次旅行充满各种的“意外”与不平静。一位老人,一只鸟,一个小女孩,就这样在西南中国的遥远山区开始了他们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次心灵之旅。当然,这部由大导演操刀的电影可以带给您的远不止这些……

  釜山电影节上制片人回忆:“全面幸福”的理念坚持走完《夜莺》之旅 

  尽管电影都有“结局”,但艺术家的职责是提出问题而非仅仅提供“答案”。例如,通过费利普这位法国导演的目光与镜头,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发生在中国的一个世界性现象——高速(breakneck speed)生存: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家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人乃至家庭失去了平衡。

  在中文里,“忙”字由“心+亡”字组成,不少曾从容生活的中国人也日益忙碌起来,尽管有许多东西可以帮助节省时间,诸如手机、电脑、汽车、飞机,但大家似乎还是没有时间!更糟的是,快速的发展节奏与变化着的生活环境,令许多人的内心一时无处安顿,狂乱的脚步让自己迷了路,也迷失了自己。


  在《夜莺》里,“忙”使一家人变得“陌生”,甚至令“家”名存实亡,最严重的问题是“家教”的缺失。本片小主人公身上自我、任性、没大没小等的毛病,应该说就是一种必然的反应与反映。而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一个人的德行,对他人的爱心与关怀,是从小,尤其是从家庭当中逐步形成的,是从对长辈、父母开始的。家庭应该是讲责任、教孝心和感恩、付出的地方,很显然,如果家庭教育错了、缺失了,孩子要有好的人格根基,几乎是相当困难的。

  同样在《夜莺》里,亲情和对家人的关照又是如此轻易地化解了曾经的误会、隔阂、危机,这并非艺术家“偷懒”,而是人生逻辑的显现和挚爱亲情的力量,那份推己及人、替家人、他人、它物(如夜莺鸟)着想的心,也正是让我们不管多难都坚定、坚韧、坚持走完《夜莺》之旅的强大动力。

  作为一位两个女儿的母亲,我深知并深信,教育最省力和最费力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教。而教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的交代。目前,中国人正在被“中国梦”所激励、所奋斗,而“中国梦”不仅是个人幸福的梦,也包含着民族振兴、人类和平这样的维度。

  由此,这部影片还愿意观众传播“全面幸福”(well-being)的理念,让更多人认识到它比快乐(happiness)更广泛,虽然在中文里两者容易被混为一谈,但我们相信,电影这种“世界语”会带给大家更多的感受、启发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