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青春》郎朗受访:眼界决定境界


    不同于许多人出国要面临的语言关,对15岁的郎朗而言,当时在美国的学习氛围比国内要轻松很多。教室里的学生们很少聊诸如“古典音乐”“英语文学”之类的正课,反而像篮球、电影才是他们课下的话题。所以,“轻松”成了郎朗出到国外的第一印象。


  不过,像很多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学生一样,郎朗在美国的学习一直很努力,希望能改变自己,同时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世界。但通过在美国的学习,郎朗意识到所有这些都是从境界开始。“我开始去美国,我见到我的老师,我见到他第一句话就说,老师我来美国了,然后他说你来美国想做什么?我说我想把所有的比赛都要拿到NO.1,然后他说你是个疯子,绝对是疯子,我说为什么?他说哪有学艺术是为了比赛得第一名而学呢?他说那你是在学功利,而不是学艺术。”这句话让从小在国内长大、凡事都要争第一的郎朗很不适应。随后,老师的一席话让郎朗受益匪浅。“我老师说,你来这儿就好好的去学整个的音乐理论,学新的作品,学习西方文学史,他说你千万不要去招惹这些比赛。然后他跟我说,如果有一天一个钢琴家生病了,正好缺人,如果你能替补上去,你就成功了。”尽管这些话在当时的郎朗看来不过是天方夜谭,但郎朗还是照着老师的话去做,从而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如今,长期行走在世界各个国家的郎朗已变得国际化,但谈及东西方文化,中西教育各接受了一半的郎朗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中西方都有优势的,我们国家在文化方面有很多优势在,西方从他的系统来讲更加优越些,所以从逻辑来讲,我觉得两边都应该去吸收,这样才会走得更有国际化。”

  讲到国际化,一直做慈善工作的郎朗在《正青春》的演讲台上也跟中国邮政大学的学子们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这些经历,郎朗意识到眼界决定境界,只有眼界变得宽,境界才会变高。2004年,郎朗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一趟非洲之行改变了郎朗很多想法。在此之前的郎朗一直专心练习弹琴,做一个音乐家,有一个好的艺术生涯。但当郎朗去了非洲,看到非洲的小朋友,尽管他们因为遗传患有疟疾和艾滋病,尽管他们没有听过中国音乐,没有看到过钢琴,但他们很快乐。“我问他们以后想当什么。他们有的说想当音乐家,有的说想当篮球明星,所以他们可能离这个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比较远,但实际上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虽然这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村落,我觉得,从音乐里面我们能找到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