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君豪舞台版《南海十三郎》巡演亚洲


    话剧在1993年由金牌编剧杜国威根据粤剧编曲名家江誉镠的故事改编,将传奇人物、广东粤剧和古朴香港共冶一炉。1997年到1998年,《南海十三郎》在香港公演两次,吸引近60万人次观众欣赏。为何话剧当年红透香港?谢君豪说:“这部戏虽然是表现艺术家的高尚情怀,但却不曲高和寡,用很接地气的喜剧方式去表现,充满老广东、老香港的风情。”

  话剧中,谢君豪扮相极端,当他是桀骜不驯的富家子弟时,身着长袍,英俊儒雅,潇洒张扬;后沦为街头疯癫的乞丐,衣着褴褛,蓬头垢面。虽然前后形象判若云泥,但不变的是他不向世俗妥协的心气。编剧杜国威也说,《南海十三郎》这个舞台剧如此长寿,原因在于主角表现出一种不与社会妥协、坚持自己信念的性格,这也是该剧的迷人之处。

  谢君豪曾以此剧击败“哥哥”封帝

  《南海十三郎》本身成功的同时,也为谢君豪斩获了顶峰的光环。1997年,谢君豪凭电影版《南海十三郎》击败张国荣的《春光乍泻》,斩获第34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时隔十五年的2013年5月,话剧《南海十三郎》启动原班人马登上在香港新光戏院大剧场鸣锣开演,开票首日就已经售出近八成,订票系统数度瘫痪,这一成绩也打破了新光戏院重开后单日票房销售记录,短短几日后门票就被抢购一空,主办方随后紧急加演12场,话剧最终连演24场。监制高志森表示,在香港演出时,很多内地观众专程赴港观看,有人甚至连续看了好几天才走。这也促成了《南海十三郎》启动亚洲巡演,而剧组也特地选择了主人公的出生地佛山作为巡演的首站。

  角色原型


  当年南海县那位文艺青年

  江誉镠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是三十年代著名的青年编剧家,南海县张槎(今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塱边村人,因是其父太史江孔殷的十三子,故取艺名为“南海十三郎”。他的一生颠沛悲惨,充满传奇色彩:大学时代,他为了追求心爱的女孩不惜放弃学业,远赴上海;抗战期间,他认为劳军剧团的表演过于鄙俗,而跟剧团的人大打出手;战后他批评香港电影,以致无法在香港立足,更因精神失常,而被送入精神病院;晚年四处流荡,最后郁郁而终。

  对话“十三郎”


  “观众看的也是我的人生态度”

  南都:有观众反映,15年前的版本悲情一点,现在稍变欢快了,是不是怕大家看完后心情太沉重呢?

  谢君豪:有观众说十五年前看的时候很难过、心里不舒服,但这次看哭完又笑了。其实关键在于人物的性格走向,我则是决定这个走向的人。15年前的我对这个角色有很多不愤、不平之气,那种“一定要坚持、要撑下去”的心态很重,而现在更多的是“别人笑我太疯癫”的洒脱和玩世不恭。这个版本里主角有自己的方法去面对这个世界,而不是被现实压抑得很辛苦,所以观众又哭又笑。其实大家看到的也是我的人生态度。

  “岭南风骨是一种坚持自我的傲气”

  南都:你刚才说到这个剧里有很浓的岭南风骨,那岭南风骨具体是指什么呢?

  谢君豪:是一种坚持自我、很有傲气的态度,就像诗里所说的“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另一方面,岭南人既市井却又有担当。没大事发生时就坐下品茶聊天闲适度日,有事时则勇于担当,表现出一种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