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正宗武术门派调查:历史上的峨眉派

武侠迷中有句流传甚广的话: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又怎能少得了绝世武功和武林门派。武林、门派、功夫,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备受尊崇;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中国精神的载体之一。而实际上,我们对武林又了解多少呢?

  不同于小说家笔下的八大门派或六大门派,明清之时,人们已明确了中国传统正宗的三大武术门派,即峨眉、少林和武当。这些让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门派,今天究竟身在何处?是隐身于深山,活跃于闹市,还是仅留存在武侠小说之中?从本期开始,环球人物杂志将以“武林门派今何在”为题,和读者一同找寻正统的中华武功。

  “武林门派今何在”调查之一

  谁是峨眉掌门人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朱珠

  说起峨眉派,但凡是个武侠迷都能津津乐道几句,而这些印象,多源于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作品《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大侠郭靖的幼女、人称“小东邪”的郭襄,16岁时在黄河风陵渡与杨过邂逅,从此芳心暗许。杨过与小龙女重逢后退隐江湖,痴心的郭襄带着一驴一剑苦寻杨过,却终究没能再见到他。40岁那年,郭襄忽然大彻大悟,在峨眉山出家为尼,并开创了峨眉派。

  在金庸的小说中,峨眉派前三代掌门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郭襄、风陵师太和灭绝师太。

  金庸并未在小说中交代郭襄为何独独跑到峨眉山,但关于峨眉派起源于峨眉山的著名论断,却因金庸的描述传播甚广。现实中的峨眉派究竟是什么样子?存在于何处?是否真为一代女侠所开创?如今是否还有山门传人?带着这些问题,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踏上了寻访峨眉派的道路。

  峨眉山上访遗踪

  从成都市区驱车160公里,就能到达峨眉山市。这个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县级市,靠山吃山,主要经济收入来自旅游及特产——茶叶、药材等。

  记者到达峨眉山市,是在11月。这是个尴尬的月份,天气转寒,却还没下雪,县城里游客乏迹,一派萧条。记者在街头询问了一些当地居民,惊讶地发现,长年居住在这座小城的居民,竟无人知道峨眉派的所在,偶有一两个面露迷惘的人为记者指点了去处,也不过是县城里两个传授峨眉功夫的武校。记者决定第二日上山探访。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距县城尚有20公里,全山有近30座寺庙,比如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华藏寺等。其中,除伏虎寺是比丘尼(俗称尼姑)修行的庵堂外,其余的大多是僧侣的居所。据山民们介绍,在峨眉山多年的历史中,并未听说过武林门派峨眉派的存在,也未见过哪家僧尼舞刀弄棍,现在的寺庙从事的都是宗教活动。山脚下的报国寺,更是四川省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报国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香火颇盛。在佛堂一隅客室门梁上,挂着一方匾额,上书“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落款是“蒋中正”。

  峨眉派既不在城内,也不在山中。那它究竟起源于何方,如今又身在在何处?

  历史上的峨眉派

  记者从原四川省社科院乐山分院院长魏奕雄处,基本弄清了峨眉派的历史渊源。

  魏奕雄在当地是颇有名气的文化人,长于史料的梳理和研究。他虽不习武,却对本土的峨眉武功怀抱一腔热情,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完整整理过峨眉派武功历史源流的学者。他告诉记者,峨眉派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不少文人方士为躲避纷乱的世事,选择隐居峨眉。其中一位名叫司徒玄空、号动灵子的武士,在与峨眉灵猴的朝夕相处中,模仿它们的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招徕众多学徒。因为司徒玄空常身着白衣,也因此被称为“白猿祖师”。在四川地区,“白猿祖师”的传说和名声十分响亮,直到唐代,诗人李白还在《结客少年场行》中写到“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将剑术优良的少侠比作“白猿祖师”。

  战国末期秦吞巴蜀、三国时期连年征战、两晋南北朝时氐羌与僚人的大量涌入,都为巴蜀地区武术吸收中原及其他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武术的长处提供了机会。在汉末魏晋时期,道教与佛教先后传上峨眉山,道士通过“吐纳、引导”等内练法门练成气功,僧人则常在打坐之余练拳踢腿、舞枪弄棒。时间一长,道教的养生气功便与山民的狩猎技艺相杂糅,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峨眉僧门武术。

  从东汉开始,峨眉山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宋朝时,其作为普贤菩萨道场,武僧数量急剧增加。到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精通医学的白云禅师根据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的机理,将按摩术、点穴、布气、针灸引于功法中,创编了“峨眉临济气功”。这种集医、道、佛、武术精华于一身的功法共有12节,后人于是形象地将其称为“峨眉十二桩功”。同一时期,峨眉山上还有个德源长老,他模仿猿猴腾跃翻滚的动作编出一套猴拳,因为德源眉毛纯白,人们尊称其为“白眉道人”,他所创编的拳术则叫“白眉拳”,一直流传至今。德源长老还将峨眉山僧道的武技资料搜集起来,编写了《峨眉拳术》一书,从理论上对峨眉武术实践作了系统总结。这本书是目前能找到的有关峨眉武术最早的文字资料,也是峨眉派武术发展成熟并自成体系的标志。

  明清两代,中国武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经武林人士共同认证和推选,巴蜀地区武术、中原地区武术和发源于道家的内家拳法,被正式命名为峨眉派、少林派和武当派,我国传统武术三大门派名称由此产生。

  历史发展到清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秘书”何崇政,兵败后隐居于峨眉山研习峨眉武术,撰写了《峨眉拳谱》。拳谱的开篇写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这里的“五花”、“八叶”就是现在峨眉派下两种著名的门派分类方法。“五花”是从地域角度将峨眉分为黄陵、点易、青城、铁佛(云顶)和青牛五大支派,“八叶”则从技击风格的角度将峨眉分为僧、岳、赵、杜、洪、化、字、会、慧八大门。据了解,除字门弟子较少外,其余七个门派,到目前仍各有一定数量的传人。

  峨眉弟子立下战功

  在乐山市大佛文武学校,记者采访了中国峨眉武术研究会会长汪健,他就是网络上盛传的峨眉派掌门人、峨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记者抵达的时候正值周末。正对着校门的四层教学主楼在细雨中显得有些寂静,校门口偶尔有家长提着食品来看孩子——学校是寄宿制的,学生平时都住在校内。校长室在校内的一座平房里,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汪健。他是一个壮硕的中年人,初次见面,很难将他跟练武者联系到一起。汪健是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的研究生,言谈间逻辑缜密,时常引经据典,颇有水平。

  据汪健介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峨眉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少林派由僧人所创,大开大合、硬攻直上,善于先发制人,属于外家拳;武当派系道士所创,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属于内家拳。与他们相比,由道、僧共创的峨眉功夫强调的则是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重视内气的修炼,又讲究形体的结合。”

  峨眉派在传承中一方面吸收、融会其他门派的功法,一方面还给其他门派输送了血液。双方在互相切磋中取长补短、推陈出新。隋末,云游到峨眉的少林武僧云宪就曾将少林拳法传授给峨眉僧人;明洪武年间,武当道人张三丰也曾到峨眉山传道,并向峨眉僧人学习了火龙拳、通臂拳等,回到武当后还据此创编了内家拳。

  明代著名军事家唐顺之所作《峨眉道人拳歌》,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颂扬峨眉武术的专门诗篇。诗中形象描述了峨眉派武功出神入化的特点:

  “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罕有。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是日茅堂秋气高,霜薄风微静枯柳。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砂走……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犹言技痒试贾勇,低蹲更作狮子吼。兴阑顾影却自惜,肯使天机俱泄漏?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

  在武林中, 峨眉武术以剑术、枪法闻名。特别要提到的是,峨眉派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武器——峨眉刺,形似女人的发簪,在特定条件下可作为刺杀武器。另外还有玉女拳等功法。也许就是因为这些缘故,再经过小说家的渲染,人们渐渐相信,峨眉武术实为尼姑、女侠开创,这也使不少人对峨眉武术源流产生了种种误解。

  汪健告诉记者,峨眉功夫自成熟以来,除“文革”期间略有中断外,一直传承至今。在抵抗外来侵略之时,修习峨眉武功的人士,也曾为保家卫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1935年,峨眉山曾是国民党训练川滇黔几省高级军官的基地。蒋介石在峨眉创办了军官训练团,亲任训练团团长,并通过擂台赛筛选进入国民党军官阶层的人才,这便是四川人津津乐道的“打金章”。据说,蒋介石当年常在位于红珠山的官邸接见训练团军官并训话,还为这些有志健儿题写了“精忠报国”的匾额——也就是现存于报国寺内的那块匾额。通过这种途径晋升的峨眉派弟子,很多都在抗日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时至2004年9月,金庸到峨眉山观摩“中秋论剑”。在看了峨眉派武术表演后,愧言以前完全是凭自己的想法来描写峨眉派的人物,以后要对作品中有关峨眉派的不当叙述进行修改。汪健在说起这段故事时,不无得意之情。

  两大掌门对决峨眉之巅

  峨眉武术的神秘、精深,历朝历代,都吸引着不少学艺之人。如今,峨眉山下武馆众多,家家生意红火,仅国家一级武馆大佛文武学校一家,近年来年均总有七八百青少年前来学习。峨眉功夫的名声还传到海外,1990年以来,先后有数百名来自美、德、法、俄等国的友人到乐山市、峨眉山学习峨眉功夫,英、意等国还开有峨眉武馆。1991年,峨眉弟子陈坚就带着儿子陈朝辉,在美国多个城市办了5家武馆,先后招徒2000多人。

  就在记者抵达峨眉山前半个月,峨眉派僧门传人何伟琪在成都市望江公园内,放飞了120只鸽子,鸽子的右腿上,都绑着“英雄帖”。何伟琪说,他想借此举广邀天下武林高手,参加11月21日的达摩盛会。届时,峨眉、武当、少林等18个门派的高手,将手持英雄帖如约而至。  

  达摩会是成都的老民俗,与庙会、花会并称为“三会”。清末年间,由峨眉派僧门著名武师周腾蛟、吴蔚生创办,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举行,会期约十天,宗旨是消除门户之见,团结武术界同仁,互相切磋交流,继承、发扬尚武的精神。由于种种原因,达摩会曾中断了50多年,直到2005年,才在何伟琪的倡导下得以恢复。据何伟琪说,最初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第一届时,因为没钱,与会人员只能蹲在望江公园内吃盒饭,但大家的热情并未因此消退。如今,达摩会虽已被政府认可,但仍是民间活动,活动经费完全由各派均摊,也没有赢利性质。何伟琪说:“办这个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峨眉派的传统武术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它。”

  何伟琪在谈话中,总不忘“传统”二字,就连在达摩会上恢复“飞鸽传书”的形式,也是为了演绎传统。在他看来,所谓的“传统武术”就是有明确师承关系,一招一式皆有本源,由老师亲自教授给学生。

  2003年10月,金庸在华山上举办论剑大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选五大武林高手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和中神通。何伟琪作为西部武术界的代表,脱颖而出,从此便被冠上了“西毒”的外号。

  何伟琪给记者的名片上,印着“僧门第六代掌门”的字样。“掌门”二字,立刻让人想起了武侠小说中,在门派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管着整个门派大小事务,对门派内弟子发号施令,并能指认符合自己心意的门人成为接班人的所谓“掌门人”。但据记者了解,峨眉派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可号令全派的掌门,也无掌门之间的传承。

  汪健也告诉记者:“在峨眉派,小范围的领导是有的,但权力远没那么集中。”但即便如此,他仍自称峨眉派掌门。“开始,觉得这个名号无所谓,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开始觉得,掌门虽是虚拟的,但老百姓愿意看,他们需要武术的娱乐化和传承化。我说自己是峨眉派掌门,更有利于老百姓的接受。”

  2003年,峨眉派这两个掌门间发生了点摩擦。汪健向何伟琪发下战书,希望与他在峨眉之巅比武决战,一时间轰动四川。最后,这场比武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劝阻下,没有举行。

  时隔6年,两位掌门再谈起此事,都表示,这并非峨眉派内部的“门户之争”,只因某些观念与看法不同所致。二人如今都办着武校,也希望通过各种方法推广自己心目中的峨眉武术。

  “峨眉派应该是种武术风格,而不是个武术组织。但凡学过峨眉武功的人,都是峨眉派的弟子、传人,从这个意义上,峨眉派真正的所在地应该是在民间。”汪健说。

  记者也了解到,迄今为止,所有关于峨眉派武术的研究协会和组织,都是民间发起、政府认可的,尚未有真正官方意义上代表这个派系武术的组织和人物出现。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的峨眉派,确实是在民间。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