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固安一位退休教师自己组织业余河北梆子剧团

  河北固安有一位退休教师,自己掏钱组织了一个业余河北梆子剧团,从2006年开始,由7个人的娱乐小组,逐渐发展成一个43人的剧团,可以排五出以上的大戏,连演五天,曲目不会重样。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剧团八成以上演员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而且他们的演出都是免费的。
  近日,记者见到了这个业余剧团的主要人员。
  团长———蔺福森,原固安教育局退休人员,副团长———贺东林(宫村镇东徐村村民)、王艳军(原廊坊市梆子团成员)、于福林(大龙堂村村民)、王健,顾问———王仲贤(原固安县文化馆馆长),主要演员———段文敏、王芳、王海波、温艳红等。
  因为喜爱
    以高亢、明亮为特色的河北梆子,在固安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地流传的一段话很有说服力:“梨园百花竞芬芳,最爱河北梆子腔,声腔辙韵俱高亢,开口一唱荡气回肠。”
  2006年,蔺福森从固安县教育局退休了。他没事就爱到县城的文化广场去溜达,总看到三两个人凑在一起,拉板胡、吹笙、唱梆子。周围遛弯的老百姓就聚拢过来,有滋有味地听。老蔺想,三两个人唱就能吸引这么多人,要是有更多的人唱,老百姓肯定更喜欢。
  于是老蔺自己开车,沿着县城周围的几个村子,开展了一周的“调研”,也结识了贺东林、王健、王艳军,几个人一合计,以宫村镇东徐村原来的梆子团为班底,先排练几段梆子,给村里的人演出。
  原打算几个人一块乐和乐和,能有更多的时间排演自己喜欢的河北梆子,是老蔺的初衷。没想到,参加的人越来越多。
  剧团原来都是演员自带家伙什儿,队伍壮大了,又排演了整出的戏,需要的舞台道具就多了,可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农民,哪来钱再去添置道具?
  王艳军不声不响地把家里的道具全拿来了。原来,他父亲曾经自办过戏校,十来箱的戏服无偿地抬到了排练场。
  如今,剧团已经有了锣、鼓、钹等3套,光乐师就有23人,拉板胡、吹笛子的,拉三弦的、吹笙的各有三四个人。就连化妆师都有3个了,还有了服装师。
  核心人物
    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地方的出地方,没人在意自己付出了什么,都在夸老蔺团长的人好,说,要没有他无私奉献,还能团结大伙儿,这剧团可没有现在的规模。
  老蔺专门买了辆面包车,拉着大伙去演出,后来,车子实在破得不成样子,于福林就把自家的新车贡献出来,还让女婿做专职司机。
  可老蔺说,自己掏的这些钱不算啥,人家王艳军拿来的服装、道具才值钱呢。再说,这些家伙儿是剧团的基础,没有服装怎么演出,没有背景怎么演出,没有舞台在哪儿演出,还是大伙儿的功劳。还有,大伙儿的乐器出了毛病,老贺不声不响的自己拿钱去修。
  老贺就是贺东林,东徐村的村民。现在,他家也成了剧团排练的地方。他白天放羊,晚上排戏,整天乐呵呵的。大伙总和他开玩笑:老贺,把你家的羊贡献一只,给大伙儿尝尝,咋样?瘦瘦的老贺咧嘴笑了:“没问题啊,我挑一只肥的!”



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