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本人收藏什么画


    画家一般不买画,尤其是买同辈甚至是未成名的画家的作品。但也有例外,如方土、罗渊。他们买画的目的或为鼓励年青画家的创作,或为长线投资配置“潜力股”,或真遇到了令人震撼的好作品。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画家玩书画有着行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收藏中青年画家的作品,一是出于鼓励,二是价值投资

  投资艺术品应看其以后的价值空间,收藏永远都有机会

  如果要卖画不要一次性卖光,可以分批出手,免得后悔

  收藏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赵利平:画家一般不买画,尤其是买同辈甚至是未成名画家的作品,方土老师您是为数较少自己掏钱买画的画家,而且买的很多都是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的?

  方土: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系统性的收藏,我买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更多的是出于一种鼓励。因为我自己也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知道艺术这个行当其实很苦,苦就苦在耕耘的季节很长,收获来得很晚。这就导致很多人为了顾及生计,才华无法得到发挥,很多画家还未成名的时候,都是一边创作一边搞装修、搞设计的。我就知道很多例子,很多绘画天才后来没有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很可惜。这些年青人刚走进社会的时候,要是在绘画上没有自信,得不到鼓励的话,很容易就会放弃了。

 画画其实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学会了,这一辈子都忘不了,虽然多年没有骑车,但再给你一部自行车还是会骑得很溜。我们在年青人刚入行的时候扶他一把,帮助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点,即使后来艺术被荒废了,但重拾画笔,他们仍然不会忘记应该怎么画。

  赵利平:这让人一下子就想起了张大千买关山月的画这个典故。

 方土:对,这个故事已经传为佳话了。1945年的时候,关山月还没什么名气,他到成都举办画展,画展还未结束,却已经被逼收展场租金。帮关山月渡过难关的就是张大千。当时张大千已是一代名家,他看过画展后,现款买下了当中最贵的一张峨眉山写生画,价钱已足够关山月数月的开支。而且张大千的红纸订条就挂在了画作上面。很快,许多不懂画的买主也纷纷进场,抢购关山月的作品。张大千通过这个办法来鼓励、帮助年青画家,影响了后代很多人。

 这种对年青人的帮助,我在林墉老师身上也亲身体会到了。他不一定是自己掏钱买画,但他会知会一些喜欢收藏的企业家,告诉他们“我看好某某年青画家,这个人以后大有前途”。我就不止一次听过他对青年画家说:“有需要的话跟我说一声,你好好画你的画。”

 坦白说,在我广州画院院长这个位子上,如果我真开口,青年画家肯定都会将画白送我,但我都是自己掏钱买,纯粹就是一种鼓励。

    说到这里,我倒想起我最早买的一幅画了,那是15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去肇庆师专,看到他们饭堂里挂了两幅油画,画得很好。我很奇怪,这么好的画怎么就随便挂在饭堂油污这么重的地方?一问才知道,这是一个刚到肇庆师专教书的年青人画的,刚从美院毕业,穷得一塌糊涂,这两幅画就是他的毕业创作。当时我就觉得,画得这么好,如果为生活折腰那就不好了,于是就想把画买下来。一问对方开价5000元,15年前5000元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我咬咬牙买了其中的一幅,至今这幅画还挂在我的家里。

 赵利平:罗渊老师您的收藏也很多,听说对一些中青年艺术家的帮助也很大?

 罗渊:我的收藏主要是价值投资,但有的收藏初衷是为了帮助画家。当时我在行内收画已经比较出名了,武汉一位画家就找了我好几次,希望我买他的画。他一个南漂的画家,没有根,没有背景,上午在番禺上一堂课,教小孩画画,下午又要跑到从化再上一堂课,生活过得很拮据。但一看他的作品我大吃一惊,广州那么多画家,很少有人能画出那么富有激情的画。我跟他聊了半个小时后,就告诉他回去把工辞了,按照当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我给他发十年的工资,这十年的时间里你就好好地画画,十年后如果在广州还待不下去,你再转行干其他的。最后他大概领了我5年的工资,现在在珠三角发展得挺不错的了。

 还有一位安徽的画家孙景隆,1977年出生的,我收藏他的作品已经有五六年了,但中间只通过一次电话,至今没见过面。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搞了一场赈灾义卖活动,当时他在网上看到这个消息,就主动给我寄了五六幅作品过来,而且都是精品。我当时就觉得,这人很有爱心,后来通了电话才知道,原来他是公务员。我告诉他,千万不要为了几个钱走偏了,现阶段不用考虑生活,我来给他发工资,保证高过县委书记。他自己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订一本《美术》杂志,潜心创作,所有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都去投稿,攒够入会资格,争取八年或十年时间内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这是在这一行立足的一个资本。他听了我的建议,这几年有七八幅作品入选了全国性美展。另一件事当然就是把作品寄给我,我出钱收藏了。

 方土:去年底广州画院与中国国家画院、广州美术学院协同实施“青苗画家战略计划”,共同创办了“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基地”,为的就是开拓发展新路径,引起社会的关注,更好地培育及挖掘新生美术人才。

  自古英雄出少年

  赵利平:两位都是画家,收藏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对你们自身的艺术创作有没有帮助?

 方土:如果说到帮助,应该是收藏老一辈艺术家作品,对我的帮助会更大一些。就像你刚才所说的,画家一般不买画,所以邵增虎老师现在还会时不时念起,“方土真金白银买过我一幅画”。那已经是12年前的事情了,我被邵增虎老师的一幅画感动到了,画得很好、很厚实,而且对我很有启发,我就掏1万块钱买下来了。没想到邵增虎老师很激动,他说冲着我这个行为,他给我一个优惠,以后无论我看上他任何一幅作品,都可能拿这幅画来换,哈哈。当然,这幅画现在还挂在我的家里。

 但你千万别小看了青年艺术家,自古英雄出少年。广东油画第一个辉煌阶段出现在“文革”时期,如汤小铭的《永不休战》,陈衍宁的《渔港新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潘嘉俊的《我是海燕》等,这些作品当时在国内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被封为美术界的典范。“文革”以后,广东油画也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艺术家,他们来源于广州美术学院1977年、1978年的学生,代表作如司徒绵的《红土》、涂志伟的《霸王别姬》等,具有非常突出的广东风格。特别是带有伤痕文学色彩的邵增虎作品《农机专家之死》,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