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我所熟悉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刘司昌

刘司昌是深受广大听众爱戴的一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我和他的第一次接触是1976年12月6日。当时,我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领导委托,在首都剧场组织了“庆祝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歌曲、曲艺演唱会”。在这台节目中,刘司昌表演了自己创作的山东快书《白骨精朝见吕后》。他惟妙惟肖的表演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之后,由于业务的关系,我同司昌接触密切。时间长了,我发现他身上有两点特别可敬:一是敬业精神。无论是舞台上演出的节目,还是来台录音的段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创作或与别人合作的。每次来电台录音都是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各方面都满意为止。第二点就是司昌的改革精神。他善于吸收借鉴其他姊妹艺术来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比如,上边提到的山东快书《白骨精朝见吕后》在解决人物造型时,他用京剧小开门来处理江青、吕后的“出场”,吕后用京剧老旦韵白,江青则用山东方言。这样,江青、吕后虽然由一个人表演,但形象却很鲜明。

       刘司昌1951年向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学艺。作为高派弟子,他不拘泥于高派,而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1952年刘司昌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前线为最可爱的人演出。他目睹了志愿军空军英雄韩德彩击落美国空中双料王牌飞行员爱德华的实战情景,受到极大鼓舞,便创作了《空军英雄韩德彩》。

        节目写成了,表演却遇到了问题:这个段子表现了飞行员在空中的激战场面,用山东快书的传统方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怎么办?他日思夜想,绞尽脑汁,最后突发灵感借用了“口技”的表演方法,解决了“空战”这一难题。他破天荒地第一次在山东快书表演中运用口技模拟飞机在空中的翱翔声,机枪的扫射声,飞机中弹的爆炸声,飞机残片的坠落声,使听众如身临其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激烈的空战场面。这个节目博得了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他的演出受到上级嘉奖,还荣立了三等功。

        这个节目革新、创新的成功,极大地鼓舞刘司昌的创作热情。在此后的40多年中,刘司昌一直在山东快书的创作与表演上苦心钻研。他早年曾在部队文工团演过话剧、电影、杂技,甚至跳过舞蹈,他就根据自身的条件不断地进行革新和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化,为表现新生活,开创新局面,他把歌曲、口技、电影、话剧、歌剧乃至芭蕾舞,都引进到山东快书中来,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表现能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

        刘司昌共创作了大小200多个段子,不少段子我台都录了音,其中《扎义打虎》、《捞铜牛》、《两样心肠》、《打票车》、《关怀》、《山区新貌》等段子,已成为电台经常播出的保留节目。根据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个别章节改编的山东快书《打票车》,我台有不同演员演播的几个版本,但听起来司昌的这段录音更为生动活泼、热烈火炽、风趣幽默、妙趣横生,因为他的表演不仅出神入化还加入了精彩的口技,还仿学了货声。

        值得指出的是,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曲艺的演出市场开始萎缩,快书表演也出现了危机。可刘司昌表演的快书却是一枝独秀。他在北京曲艺团经常举办的相声专场中,始终处在压轴的地位。他们团的影视剧演员李绪良这样评价刘司昌:“他的快书独树一帜,活灵活现,让人拍案叫绝。他说的快书声情并茂,有一种超强的穿透力。听他的快书就像看一场电影,让您得到全方位的享受。”

        刘司昌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叫累,一天能演好几场,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东、西、南、北城一通儿赶场。有时候早10点出去,回家已经是夜里三点多了,嘴皮子也木了,吃不下东西,喝点奶,吃块蛋糕,赶紧睡觉。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司昌同志已然60多岁,精力大不如前,但每次登台依然精神抖擞,风采不减当年。后来,司昌同志得了癌症,他顽强地进行了抗争。我每次见到他还是神采奕奕、毫无颓态。1994年9月30日,也就是他逝世的前七天,我去采访他,面临垂暮,依然豁达、乐观。他从容地给我讲述了他早年学艺、演出的情况。离退休以后闲不住的心境;收笑林为徒的前后;还给我讲了出版《山东快书创作选》、《山东快书概论》等三本书的心得体会。他还跟我说:“我是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只能离岗,不能离休,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只要观众喜欢,还是要登台表演”。

        迄今这盘珍贵的采访录音,还保存在电台的库房里。

       来源:人民政协报   陈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