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铜板的见证 作者:郭秋林

 

【此稿是本文作者应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视点”特约而写。经作者本人同意,我们将其稿件在本网站发表。我们可以从艺术家的独特视角,来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变化。】

      话说一九七八年,
      三中全会召开前。
      那年我才十八岁,
      进入专业艺术团。

这就说上了,谁让我是山东快书演员呢。

    我是1978年参加工作的。准确的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前半年,我就进入了专业文艺团体,那年我十八岁。三十年,我手握着鸳鸯铜板,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我见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目睹了文化艺术领域的变化。这三十年,要说的实在太多了,真不知从哪儿说起,那就凭着记忆说说我熟悉并经历的事儿吧。

山东快书上春晚,

镜头全是大侧脸。

时过境迁变化大,

感同身受话当年。

我在198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山东快书小段儿“吹牛”,我不说您肯定不知道,你上网搜一下就能看到那年我在春节晚会上的表演视频。其实,那年我上春晚很是偶然,当时春晚剧组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观看我们说唱团演出,主要是审查相声节目,无意中看上了我的山东快书。第二天春晚剧组的导演就打来电话通知我,邀请我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我就这样上了春晚,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那时候的春节联欢晚会要比现在的春晚影响大,因为全国观众都关注着这台年三十的电视直播文艺晚会,被称为年三十“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三件大事之一。记得那时候演播厅的条件非常简陋,演员挤在一个不到10平米化妆间里化妆,舞台上就那么一块像孔雀羽毛似的布景,脚底下全是四方格的钢化玻璃,玻璃下边是灯箱,五颜六色的彩灯交相辉映,显得特别有动感,就这个舞台当时肯定是全国最“豪华”的了。那时候在电视上看春节晚会,感觉场面特别大,当身临现场一看就觉得特别小,这就是中央电视台当时唯一的演播厅——600平米。就在这个演播厅向全国直播了1983/1984/198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现在看看那时候的布景、灯光、摄像,再看看演员的化妆和服装,一看就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

晚会播出那天,台上台下显得格外红火热闹。由于观众席中加上了十几张茶座,演员的表演区域已经很小了,很多语言类的节目基本上都是安插在观众席里表演。你仔细看看我那视频就知道了,我表演时镜头里全是观众,而且他们都是正面镜头,给我的镜头反而是一个大侧脸儿,以至于晚会播出后没几个观众认识我,认识我的都是从侧面认出来的……这是玩笑话了。可演员谁不希望给个正面镜头,好在那时候年轻,怎么拍都不难看。现在再看看这个大侧脸儿,已经成了珍贵的历史镜头了,因为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山东快书艺术这还是第一次,也是目前在春节晚会上表演山东快书的唯一影像资料。

晚会播出后,观众评价很高,虽然是侧脸儿,还真有观众认出我来了。晚会总导演黄一鹤这样评价:这才是八十年代的山东快书。这句话在当时可不是一般的夸赞,也就是说你的表演有时代感。那时候我用普通话作为开场白与观众交流,表演上节奏明快,节目短小精悍,最重要的是我把山东方言通俗普通化了,让全国的观众都能听得懂。那时候我在舞台上的演出效果比在电视上还要“火”呢,要不怎么能选我上春节联欢晚会呀。那年山东快书上春节晚会在曲艺界影响很大,大家认为这体现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政策。

接下来的春节联欢晚会,就搬到了新的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向全国直播了。现在的演播厅最大是1800平米的一号演播厅,还有1000平米的,600平米的就有俩,800平米也是双的,还有400平米的……多了去了。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是在1000平米的演播厅向全国直播的,那年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又燃起了观众对春节晚会的热情。在广电总局大院内的老演播厅已经不见了,在原址上已经建起了篮球场,篮球场的下边是地下三层车库。每当我路过这个篮球场,我就忘不了那个演播厅,因为那里是我第一次上春节联欢晚会的地方。很多著名演员都是从那里被观众熟悉的,那个演播厅留下了很多艺术家的美好记忆。

时代不同了,人的观念随之也跟着变化。那时候上春晚和现在上春晚最大的不同它可以让你一夜成名,第二天就家喻户晓了,走到哪儿观众就能把你认出来,要不怎么我的侧脸儿特有“名”呢。现在上春晚就没有这个效应了,很多演员抱怨,上了多次春晚,观众还是认不出来。这可不能埋怨观众,主要是现在的年三十,观众可以选择娱乐的东西太多了,已经不是人人都要看春节联欢晚会那个年代了,你想连吃年夜饭都不在家吃了,他怎么能认出你来呢。不过,我每年还是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除了它能带给我春节那种特有的欢快喜庆气氛之外,我还能从中了解到文化艺术以及演艺界的发展和变化。

大地复苏春风暖,

开启两岸破冰船。

同胞兄弟情谊浓,

传统曲艺到台湾

自从费翔在八七年春节晚会上饱含深情的演唱了《故乡的云》这首歌以后,不知是巧合还是就该如此,那年底,台湾当局就宣布荣民弟兄可以返回大陆探亲了,从此打开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那扇大门。这一开放不要紧,十几年的功夫就成了现在这个局面了,现在已经不光是老兵探亲了,连国民党主席都来了,您说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两岸交流哪有今天这场面啊。

我的大爷就是台湾老兵。记得伯父一家1989年回烟台老家探亲的时候,他们都是带着好奇的眼神看着周围一切,我能感觉到他们看到的和他们想象的是不一样。后来伯父在闲聊中对我说:“我们这次回来还带了一次性的筷子,还带了很多方便面,害怕大陆卫生条件不好,也担心大陆没吃的,没想到这儿的一次性筷子比我带来的还要好呢……”后来他们多次回来探亲旅游,什么东西也不带了,用我伯父的话说:你们什么都不缺呀。

九十年代初,大陆艺术家到台湾演出是新鲜事儿。1993年,中国广播说唱团是最先到台湾演出的大陆艺术团体,这是中国传统曲艺首次与台湾观众见面。临行前,唐杰忠老师对我说:“在台湾咱们山东人多,山东快书肯定受欢迎。”他还说,“这次就能见到你大爷了吧?” 听着这句话,我是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从小就知道宝岛台湾,能去台湾演出不光是高兴,还有历史意义呢。难过的是我的父亲曾因为有这个“海外关系”的哥哥,而遭受了很多磨难。1987年我父亲在香港与我大爷见了面,兄弟俩百感交集,含着泪竟然不知说什么。我父亲从香港回来一周后,因过于激动而导致脑溢血去世……。几年的功夫儿,我竟然要到台湾去演出了,如果我父亲还活在世上,说什么他也不会相信,今天的两岸关系已经和他所经历的不一样了。

简短节说吧,说唱团在台湾的演出非常成功,山东快书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首场演出那天,我演唱完《武松打虎》之后,观众给予了长时间的掌声,以至于我返场站在麦克风前,热情地掌声使我无法开口讲话。主持人倪萍几次想打断掌声都没如愿,我俩就站在舞台上一直等到掌声回落,这时倪萍才感慨的说了一句话:真是经久不息的掌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