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本色 雅俗共赏 河北新闻网专题豫剧点评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布了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大祭桩》、《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风流才子》、《试夫》、《能人百不成》、《王屋山下》、《红果,红了》、《都市风铃声》、《蚂蜂庄的姑爷》、《老子·儿子·弦子》等现代戏剧目,都分别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⑥6(朱华)

  ●评点

  豫剧在清代末年成熟之后,一个世纪内,由几个地域分支到各个分支相互融合,再到艺术家多种风格的形成,正好走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河南戏剧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座座丰碑。作为一个地方戏剧种能够在它成熟后的百年之内覆盖全省城镇山乡,流布全国16个省区,拥有其他剧种在数量上无法相比的从业人员和观众。这主要得力于它那自然质朴的风格、生活化乡土化的特点、鲜明强烈的节奏对应了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

  今天,豫剧虽然仍被众多民众喜爱,但它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问题:观众人数减少,剧团生存困难;包括演员在内的创作队伍青黄不接,文化和艺术素质与时代需要差距太大;对豫剧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缺乏理论上的把握,继承和改革都比较盲目;虽有《梨园春》和其他业余演出显示的热闹氛围,但缺乏真正受观众欢迎的、代表时代水平的作品。河南戏剧界应尽快加强队伍培养,加强对豫剧的研究,努力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这一河南人引为骄傲的地方戏剧种继续保持旺盛生机。

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