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场挑选艺术而非艺术家迎合市场

 
   
    近年中国的企业介入艺术推广已经不是新鲜事,这些介入是否会促使青年艺术家更加关注市场,而不注重创作?杨小彦就此谈了自己的观点:这分开两面。首先企业介入不是一个坏事,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关心艺术、关心文化。虽然可能会有负面效果,会由于企业的介入,青年人过早过快地商业。但是我的前提是不能把商业化做成完全负面的概念。中国艺术发展多年在逐步成熟,艺术市场成熟的很重要的标志,是市场挑选艺术,不是艺术家迎合市场。那么如果今天通过这种活动,有的青年艺术家已经迫不及待地自我商业化,那么我可以预言两个,第一个,长远的将来,他是失算的。不要以为你可以有才能去完全预估一个艺术市场,过早的迎合便会过早地结束你的艺术生命。这是艺术规律。所以我想肯定会有人,很快或者很早想市场化。

  第二个艺术市场跟一般的商业市场的相比的特点是挑选的艺术家,由于有一定的艺术特征在里面,所以有时候所挑选的艺术家会存在一定的诧异。否则我们不能解释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否则我们不能解释所谓的四大天王,张晓刚。90年代中,我当时还在《画廊》做主编,做当代艺术邀请展的时候。当时张晓刚没有市场,1996年张晓刚的同学已经很出名了,罗中立、高小华都比张晓刚出名,80年代90年代张晓刚并不是很出名,但是所有出名的画家现在能说他们落魄吗。所以这里面就说明艺术界的一个淘汰规律。这是市场在挑选艺术。

  杨小彦肯定地说,“越早把自己商业化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生命力越弱。我是做美术史出生的,这是美术史不断告诉我的事实。一个成熟的艺术市场是市场挑艺术家。你想迎合市场,但市场却是一直在变的。今天是个写实的,但明天可能又会喜欢细腻的。今天的抢家可能是暴发户,可能是产家。中国的富二代,富三代,他们在欧美读过书,他们还会喜欢父母辈喜欢的吗?不可能。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可以放心的,虽然可能会有负面影响,就是我的看法。”

  在艺术发展中,应该鼓励企业家更多地投资艺术,更多地关心艺术界,推动艺术界的发展。因为这个推动艺术界的发展需要资本,需要经济力量。第二,当中若有人过早让自己商业化,那就让他商业化。因为历史会淘汰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情的。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恰恰要经过相当时间的酝酿。

  今天我们艺术史所挑选的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几乎无一例外早年,中年都落魄。落魄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坚持“他们当时所谓的不市场”。毕加索18岁到巴黎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靠别人养他,但他坚持。当时在学院当画家的,我们说他们是二流、三流画家,但是当你们翻开当年的报纸的时候,他们红极一时,非常出名,画作非常畅销。那么今天中国可能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

  杨小彦最后还谈到他对现在的富二代有充分的信心。“就像我们习主席讲话就有底气,操作一个事情需要底气。他来源于一个更大的背景,不要以为富就是原罪。我觉得不是罪,富二代爆发,我是很能够理解的。的确,邓小平主席创造的机会让很多贫穷的人暴富起来,虽然修养没有跟上,但是有二代,甚至有三代可以培养。贵族是养出来的,你有钱但是我给你一个亿你也不成贵族,不是开法拉利就是贵族,真正贵族还喜欢踩单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