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这么爱我,值吗?

 昨天,京城各大媒体,包括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的文化版上均以巨幅照片、大块文章,翔实、精彩地报道了“逗你玩儿”了一辈子的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告别舞台演出的盛况。对一位离开舞台多年的老艺人如此关注,这在相声界绝对是绝无仅有的。

  在各报刊登的采访文章中,都提到了采访过程的艰难。让人不解的是,马老告别演出的报道权几乎没有北京媒体的份儿。尽管如此,各报记者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本报已于此前对于本场演出作了相关报道,原以为会“混”上一张记者证,但仍然被告知“没戏”。没有任何把握的记者还是坚持登上了东去的列车。

  下了火车,记者就先行赶到天津人民体育馆进行“侦察”。趁着走台前警戒不严的机会,记者混进了会场。场内几次警察清场,没有证件的一律请出,其中包括记者。责任心极强的警察几次问到本报记者,都被以参加演出的骆玉笙的弟子郭兰阳司机的身份蒙混过关。演出时间渐渐临近了,但本报摄影记者苏冠名和数家京城媒体记者却被挡在入口处。幸亏姜昆老师来得及时,苏冠名才随其进来。演出开始后,记者走进大厅一看,众多执着的京城媒体记者还是如数“冲破”封锁线,开始了各自紧张的采访。

  在体育馆的铁门外,热情的“马迷”排成了长龙。一打听,才知道为纪念马老这次演出,天津市邮政局特意发行了一套由马志良提供的以马老生活照和剧照为内容的明信片。这儿只是其中一个销售点。

  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从很远的张各庄换乘两次公交车赶过来,目的就是想得到这套印有马老手戳的明信片。

50岁的退休职工杨大爷把自家订阅的《今晚报》上所有关于马老报道的文章全部剪贴成册,这次来也是要在上面盖个戳以便更有保留意义。

  在采访过程中,从这些排队的热情“马迷”口中,记者没有得到一句关于马老相声艺术的评价,几乎就是众口一词:马老的相声,好啊!

  在马老出场的垫场赛中,场上裁判赵忠祥和倪萍的精彩串场词以及马老众多的弟子们将现场3000名观众的胃口高高地吊了起来。21时50分,自称是“泰森的师傅”的马老,在儿子马志明的小心搀扶下,精神矍铄地走上舞台。

  “为什么要告别舞台呢?”马老的天津话让在场的观众听着就舒坦:“让贤。让年轻人多有些机会,我呢,我,我就靠边站,一边玩儿去。”马老的开场白就逗得大家开怀大笑。马老说:“告别舞台不等于告别相声,每天还得钻研相声,编点新的或是旧瓶装新酒的继续逗你们玩儿。”

  “大家说来段买猴儿吧。不行,来不了了,买不动了,我现在已经变成老猴儿了。李光曦老师说让我唱一段,我跟人家能比吗?李光曦保养得好,你看他的名字,李光曦,光喝稀的;还有郭颂老师,人家身体好啊,葱姜蒜什么都吃,你瞧,郭颂,不管吃什么端起锅来就往肚子里送。”

  随后,马三立在打鼓师傅的配合下,演唱了一大段数来宝。之后,倪萍称赞马老很漂亮是“减肥楷模”,马老指着自己的身子说:“不行了,再减已经没地儿减了。”然后指着赵忠祥说:“他胖,他的一只袜子可以给我改件背心。”笑料不断,包袱不断的晚会,让人们忍俊不禁,意犹未尽。

  昨天,马老得到了许多东西——徒弟们的礼物、吉尼斯记录(他被公认为世界上从艺时间最长的艺人),人们的欢笑,还有全场3000名观众关切的目光。就在马老被簇拥着走向体育馆出口的一刹那,记者从马老复杂的表情中和高高举起并挥动的双臂依稀可以感受到,他一定看到了满场含泪的微笑。

  齐白石老先生有句名言: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相声界同样有句名言,叫做“谁想学相声,就学马三立;谁学会了马三立,就说不了相声。”同样是两句极其矛盾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言,道出了一个话题:究竟我们要学习马老些什么?马老的小段子并不难学,你可以翻着花样地数落,翻着花样地白话,但你或许永远意识不到,这些只能是些微不足道的皮毛功夫。马老曾说过:观众影响了我,我也影响着观众。这句话其实已经传达出一个理念,观众不仅永远是你的衣食父母,而且你其实就应该也是他们中一员。马老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早已幻化成一名普通市民的典型。在舞台上,马老的艺术已经不露痕迹地融入到他的人格魅力中了。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马老的随意,马老的挥洒,都是一蹴而就在不经意间。做一个细心的“马大哈”,或许就是马老所要说的,同时也是我们所要学的。

2001-12-10北京娱乐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