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亚运期间岭南特色民俗文化之体验

广州杂技团

    2010年广州亚运会,让各国宾客在广州这座千年古城里,体验着奥林匹克精神带来的欢乐,同时也在感受着岭南文化的魅力。

四岁的小女孩,打扮成《神雕侠侣》中杨过的造型,虽然面带稚气,但凌空四米站立,还能一边悠闲地摆动着头冠上的雉鸡翎子,一边向观众挥手致意,这就是著名的“沙湾飘色”。亚运会期间,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文化中心一连举办了九场“沙湾飘色”表演,吸引了中外嘉宾前去观看。

  “沙湾飘色”是沙湾古镇从明末清初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被誉为南国民间艺术奇葩。“飘色”一般是以游动队列式的立体舞台来表演,以一米半左右长,半米多宽、高的色柜为小舞台,由2至3名小孩,化妆成戏曲人物,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称“飘”,在台面上坐立的人物造型称“屏”,“屏”和“飘”都配置在一个板台上,靠一条10厘米左右的色梗巧妙地支撑起来,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表现某一戏剧的情节。

  表演“飘色”的孩子小的有三四岁,大的有七八岁。演员的选择是决定“飘色”表演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文化中心的“飘色”师傅黎汉明介绍了挑选小演员的标准。

  “上面那个(小演员)手脚都要比较长,不够长的话,站立和坐下都不(美观),还得看小孩的样子,最重要的是眼睛,眼睛不够大的话,是不符合的。” 黎师傅介绍说,以前能参与“飘色”表演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小孩,而且大多也是10个月左右的婴儿。当地习俗认为,扮演过的儿童能“快高长大,聪明伶俐”,因此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参加飘色”表演。

  孩子们“飘色”只造型亮相,并不歌舞,演出游行时由人抬着,还举着五彩缤纷的头牌、色标、罗伞,徐徐行进,还配以八音锣鼓柜,吹吹打打,数十板色组成一支长长的队伍,十分热闹。

  在广州亚运会的城市艺术文化展示中,杂技艺术也是具有广州岭南文化特色的一朵奇葩。杂技,作为中国艺术的一部分,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广东杂技,在宋代就开始从中原和江南一带传入广州,到明清时更为繁盛。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杂技艺术出现了空间的繁荣。广州杂技团成立于1959年,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杂技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和改革,形成了独具岭南现代表演艺术风格。历年来在国内国际各类大型杂技比赛中先后获得了100多个大奖。

  为了更好地宣传广东文化和杂技艺术,广州杂技团专门排练了一场青少年杂技表演精品晚会,在广州亚运会期间定期演出,向中外朋友们展现了一朵具有广州岭南文化特色的艺术奇葩。

  在短短20几分钟的表演中,一群精灵般的小朋友给观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奇葩争艳、鹰在翱翔,演员们用丰富的舞蹈动作和肢体语言,展现了杂技的轻柔俏丽和精巧善变。而这些小演员,来自全国各地,最小的不到10岁,最大的也不过17岁。广州杂技团团长曹建平每次提到这些小演员,都十分自豪,在曹团长的眼中,他们是最优秀的,是未来的杂技之星。

  “这批年轻的未来的杂技之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都非常喜欢杂技。他们在这里学习文化,学习杂技专业,还学习舞蹈、表演,他们在这里成长。这个过程根据年龄不同,有3年,有6年,他们的教育有的是从初中到高中,有的是从小学到初中。现在这些(演员)都是经过了两到三年,或是三到五年的专业培训。”

  现在,广州杂技团不仅是个专业的杂技剧团,还是杂技技术学校。除了培养年轻优秀的杂技演员之外,还经常与国外的杂技院团组织交流活动,和外国学员的短期培训。

  “有一些外地或外国的学员来培训,比如说院团之间的友好交往,有澳大利亚的杂技学员,还培训过肯尼亚的杂技学员,他们来这里学习和交流。其实将来是很希望把杂技让更多的青少年小朋友去健身、健美和学习。”

  近年来,广州杂技团不断推陈出新,创作了众多精品剧目。大型杂技剧《西游记》,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2006年全国歌舞、杂技主题晚会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等,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

  沙湾飘色,广东杂技,不仅展现了岭南特色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了广州,进一步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与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