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宏君——人生若梅 苦寒来香

《梅花香自苦寒来》 荣宏君作 季羡林题字

    青年画家,山东曹县人。幼喜翰墨,性近文史,曾拜于著名学者史树青门下,习读书、鉴赏之学;后又师从著名画家于志学,钻研中国画笔精墨妙的传统奥秘。

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师从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张晓凌,攻读美术学硕士。有《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荣宏君写梅集》等多种著作出版。现为全国青联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北京朔源文物鉴定中心主任、全国青联文化艺术界别副秘书。

荣宏君,一个骨子里传统的人,一个把传统文化思想常挂在嘴边、把作画与做人相结合的画家,一个热心于公益、环保事业的人。对于他来说,人生就像梅花一样,坚韧而顽强。

荣宏君出生在山东曹县的一个中医世家。曾祖父以中医为业,且写得一手好书法。荣宏君传承家学,幼时就为邻里撰写春联,名动乡里,后来又开始涉足绘画。荣宏君10岁时开始在墙上描绘了第一幅梅花图。似乎是命运对他的捉弄,他幼年失怙,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及三个妹妹带大。家庭生活的艰难使他过早地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商报:您是什么时候来北京发展的?您这些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荣宏君:1993年,我到北京的一所大学学习,想学有所成,干一番事业。当时像许多年轻人一样,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憧憬,最终因家庭原因而辍学,但对艺术我仍然狂热不止,也不甘心就这样断送梦想。于是,我四处筹钱,在北大附近的画家村开了个饭店,让妹妹经营,自己到圆明园淘瓷片、四处跟人学鉴定。

1995年,饭馆不景气关张了。我就在大学的附近摆地摊,以卖旧书旧杂志为生。就是在这种状况下,我也没有停过画笔。此外,还不断接触文物界专家。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已故学者、著名考古鉴定家史树青先生,自此我才算真正走上治学之道。次年,经好友介绍,我认识了关山月先生,在他的影响下,从“关梅”入手,上溯元王冕,明陈淳、徐渭,清“扬州八怪”之汪士慎等画梅大家的技法,在画梅道路上我坚定地一路走来。

商报:在您眼中,艺术与梅花的共同点是什么,如何在作品中体现?

荣宏君:我对于艺术的坚持和追求源于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酷爱,更源于我对做人从艺所追求的境界,那就是人生如梅。北宋诗人林逋的名诗《山园小梅》,描绘出梅花暗香疏影的形态与凌风傲雪的神韵,它的清逸高洁象征高尚的人品,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被尊为花中四君子之首。我笔下的梅花,追求的是入世、健康、蓬勃向上的情调,而不是“寂寞开无主”的孤梅。我着力表现的是梅花那种历尽沧桑、凌风傲雪、不屈不挠的精神,并把梅花神姿绰约、暗香疏影、品格清奇通过画笔表现出来,让观者在流淌的水墨中感受那份久违了的宁静与安详,也可以细细品味在每一个舞动的梅魂中蕴涵着的深深意韵,从而领悟到每个人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经历。

商报:最近您的一本新书《世纪恩怨》在全国很轰动。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近期是否还在写书?

荣宏君:我正准备着手写一本关于季羡林先生人生片段的书,书名暂定《碧荷梵音》,该书名是季先生题写的。我自己是画家,对美术史非常感兴趣,我的恩师史树青先生是著名的文物鉴定家,受史先生影响我开始涉足收藏,主要是文人信札方面,我6年前偶然得到了徐悲鸿的两封信,这种机缘下我开始了这本书的创作。商报记者 周述

■名家评论

□ 已故著名学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史树青:

宏君入我门内,屈指八载,其间促膝谈艺,余亦为幸矣。更甚喜其所写之梅。观其作品,更见精进。泼墨成形,动之以兴,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

□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美术评论家张晓凌:

宏君画风既有关山月的老辣纷披,又有于志学冰雪山水冷隽之美。

□ 美术评论家徐弘滨:

荣宏君的绘画多是梅花,这与他师从国画大师关山月有一定的关系,梅、兰、松、竹为中国文人画中的君子之物,对梅花的喜爱也是荣宏君多愁善感的结果,在心灵中体悟梅花的意蕴深远,才使他画中的笔墨透出清新与骨傲,是传统中国画的魅力在心灵中凸显,使他在绘画中感悟到纯粹追寻精神自我的魅力,通过笔墨来诉求最高理念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