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总编辑回眸新春楹联征集活动

由中国台湾网、人民网、中国楹联学会、新浪网、腾讯网共同举办的首届“‘海峡传情’楹联、诗词、新春贺词有奖征集”活动业已接近尾声。活动组委会共收到网友及楹联界人士送来的上万佳作。经过专家评委团数月海选、初审和终审三道程序,各获奖作品已实至名归。活动主办方将择日公布并颁发奖品。今天,我们对中国台湾网总编辑孔令铜先生进行了专访。孔总编欣然向记者介绍了整个活动的概况,并归纳了征集作品的五个特点。

本次“新春楹联、诗词、贺词征集活动”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港澳台局、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担当指导单位,并邀请相关领导及主办单位的领导与中国楹联学会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团,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权威性。同时,活动作品征集题材广泛,参与渠道多样,不仅可通过传统的邮寄方式参与,还广泛利用了现代传媒技术,使网友可选择多家网络平台直接上传,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年轻族群的参与空间。另外,本次活动还引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网、国际在线、中国网、中国楹联网等多家知名专业媒体予以支持,保证了活动的宣传力度。而中国楹联学会的积极助力和专家的点评指教,则保障了活动的权威性及评判的“公开、公平、公正”性。

活动从2005年12月30日正式启动,到2006年2月20日止活动征稿结束,期间,网络平台收到有效稿件4000余件,邮寄稿件5000多件,总共上万件。作品品味高雅,热情洋溢,充分表达了参与者的拳拳赤子之心:“寄语两岸和平,祝愿祖国昌盛”。

透过所有作品,我们很高兴地发现几个可喜的特点:

一、网友对活动关注度高,创作富有激情。有的网友自活动开始,几乎每天均创作参赛作品,有的网友则是积攒文思,一次性投了多篇佳作,其中一网友一口气投了63副楹联作品。

二、应征者所属地域广泛,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都有作品应征,同时,港奥台胞和海外侨胞也竞相笔走龙蛇,精品频现。

三、应征者年龄跨度大,从十一二岁的“红领巾”到年过百岁的老爷爷,均有佳作涌现。期间,有一福建厦门网友代其102岁(生于1904年)高龄的老父亲寄来作品:“两岸和平臻一统/三通顺畅获双赢”。这让我们活动组委会的所有同事深深为之感佩,对老人家心系国家的高风亮节极为赞赏。

四、应征作品题材广泛、遣词文雅、寓意深刻。广大应征者将内心深处的情思凝于笔端,佳作不断涌现,引经用典,古风盎然,新意迭出,精彩纷呈。正如中国楹联学会会长看完作品后欣然表示的那样:“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这让我们看到了将其科学传承发扬光大的希望!”

五、应征作品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可以深刻体会海峡两岸手足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许多作品竭诚表达了对海峡对岸同胞的新春祝愿,以及对和平统一的美好期盼,恰到好处地切合了此次活动的主题 “三春共颂/九州寄语系千家,六合齐欢/两岸传情同一脉”。

征稿期间,为了更好的宣传此次活动,更好地与台湾民众互动,中国台湾网电话采访了台湾地区的投稿者。受访者表示,楹联、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地区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此次活动在台湾社会引起了积极反响,并希望以后多组织类似活动,以更好地促进两岸民众间的交流。

活动征稿结束后,以中国楹联学会专家为主体组成的专家评审团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对所有应征作品都一视同仁认真负责地进行了评选,已经产生了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一名,优秀奖十名,纪念奖二十名。

孔总编最后对记者强调:新春楹联、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最有文化底蕴、最能言简意赅传情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是两岸人民共通共用、并且曾经是普及程度相当高的的新春祝福方式,很可能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种文学体裁的训练和传承如今已经渐行渐远于我们的时尚,以致有被慢慢淡漠乃至失传之忧。因此以有奖征集的方式来激发两岸楹联、诗词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是很有意义的举措,对新生族群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