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艺理论探寻录》:探索理论真谛的历程

  

 《当代文艺理论探寻录》在内容安排上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文艺理论宏阔把握与微观分析的完美结合。该书分为4辑,第一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的理论命题,第二辑主要从近现代百年文艺变迁的角度总结规律,第三辑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以及世纪之交这段时期多元文学思潮引导下的中国文学精神,第四辑重点探讨了当代文艺理论重构过程中的境况与发展方向。该书基本涵盖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艺理论发展的各种现象,每一辑所涉及的问题既有对整体发展阶段的观照,从全局视野对内在发展规律的深刻剖析,也有针对具体问题而阐发的真知灼见。如第二辑中《略论百年文艺学的转型与发展》一文,就是对百年文艺学嬗变过程中两次具有全方位意义的理论观念及批评形态的揭示。作者对复杂的文艺学发展过程的清晰梳理,令读者读罢即会形成关于全局变化发展阶段的意识。

  新时期以来,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纯追求社会价值、政治价值转向更多追求审美价值,该书中《构建以审美为中介的文学价值系统》一文就说明了这一趋向。然而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各种文化审美、后现代审美等观念的风行往往会令人走入极端,一味追求割裂的价值意念。欲望写作、个人化写作等不同写作理念对文学价值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陈传才将文学价值分成感性生命、情感与道德以及人类存在与命运3个层面,并将三者纳入一个主导与多元统一的动态系统中,从而有效地引导了文学审美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在全球化文化语境的影响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思路与话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西方化倾向,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为患上了“失语症”。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除了思想理论自身的先进与否的差异外,还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文革”时期封闭而单调的思想局面突然被打破,随之而来对外开放的大门被打开,面对种种新异的理论思想,一些人不自觉地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理,加速了人们对此前自己信奉的理论体系的抛弃。尤其是之前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因为强烈的政治色彩而被一些人当作追求个性自由道路上的对立面而被贴上了时代标签。人们认为它应当随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消逝,这随即引发了一股对外来思想理论的狂热追求。然而当时代的尘嚣逐渐安定下来,各种华丽的思想理论并没有拯救失去自我的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之后,一些人开始反思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是否真的过时了?

   从思想上来说,陈传才虽然推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但他并不固步自封,相反,他与时俱进、博采众长,于是兼容并蓄成为该书理论架构上的一个特点。书中关于“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的理念,有关“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文艺与文化张力场中,形成多种文论范式和阐释角度相互对话”的话语系统,都显示出宏阔包容的视野。在书中,我们既可以见到作者熟练地借用象征主义、结构主义等理论话语评析文学创作中的各种相关现象,同时也可以看到他融会古今,在古今文论体系中自如穿梭。他借助自己古代文论的深厚素养,结合西方理论观点以及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各种现象,所进行的综合分析深入而独到。

   该书另一特点是紧紧植根文学创作来观照理论发展,避免了文艺理论过度学术化、经院化的倾向。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形形色色的文艺理论登陆中国。90年代以来,各种充满颠覆与解构意味的西方理论狂潮又不期而至。然而这些理论毕竟属于舶来品,缺乏创作基础作为支撑,一些理论只能对空论空,学术化甚至是生硬地嫁接在中国本土化作品上,强作解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艺理论与文学创作关系的断裂。陈传才在该书序言中说:“文学理论区别于其他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在于其理性解析始终与品味作品、体悟作家的个性风格紧密相连。”这表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在发展方向上只有回归作品作者,才能赋予文艺理论以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陈传才认为应当借助主体的理论观察、人生体悟,品味作品形式,沟通与作者的情感体验,借以升华对艺术形式及审美文化精神的理论把握。这样既可以接续中国传统文论的精髓,又能让各种现代文艺思想有用武之地,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代文艺理论发展中古今中外的关系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对作品作者的体悟,切实提升理论把握能力、培养理论创新能力,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袁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