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新论:文艺学史论的创新研究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成果,曾繁仁主编《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是第一部从史论的角度全面总结我国新时期文艺学建设发展的论著,有着特殊的创新意义和价值。



  首先,自觉的问题意识。中国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是在古今中西复杂的矛盾关系中进行的。以中西文论的碰撞、交流与对话为例,30年来的发展历史触及了至少四个重要理论问题:一是西方文论特别是西方现代文论的性质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谓姓“资”姓“社”的问题;二是“西马是不是马”的问题,即如何看待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系问题;三是西方现代文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的“时空错位问题”;四是中国文论话语的“失语症”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强调凸显了中国当代文论的总体发展态势和必须面对并力图解决的难题。著者强调以“综合比较”为核心的促进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全面发展的思路:一是立足于建构,即一种具有更多主观能动性的建设与创造;二是密切关注现实,中国当代文论应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吸取丰富营养;三是坚持文艺理论学科的价值判断功能,发挥文艺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人文精神补缺的作用;四是重视民族传统,促成中国传统文论话语从哲学精神与艺术精神而非术语表述层面上的转化。 

  其次,翔实的材料梳理。全书的十章包括附录,不仅有对史实的客观记录,更有对在当时历史语境中的重要观点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从而更加夯实了整个史论的基础。该书的材料耙梳工作全面超越了文献汇编和资料陈列的层面,在论题的选择、归类、概括、提炼的过程中显示了作者的开阔视域和理论功力。以“新时期文艺论争研究”为例,在将新时期文艺理论探索的整体进程进行了阶段划分之后,对每个阶段的核心理论问题进行了整理和提炼,以再度审视和重新思考的姿态加以归纳和阐说,使30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行进轨迹更加清晰。比如在综合创新阶段中,作者重点选择了“文艺精神价值取向”讨论、“文学理论学科合法化”讨论和“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三次颇具意义和影响广泛的学术交锋和理论论争,在理清各代表性观点,显现其争论的焦点,思考其彼此得失的基础上,勾勒出了新时期文艺理论发展的总体走势:“在实现了从传统形态的文艺学到现代形态的文艺学的飞跃后,再向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艺学过渡。”

  第三,宽阔的研究视野。《史论》研究视野的包容性与宽阔度,首先直观地体现在全书的篇章设置上。全书共分三编十章。第一编为新时期文论的本体研究,第二编为新时期文论发展新领域研究,第三编为新时期文艺论争研究,结语部分则从当代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回顾反思新时期文论发展。当然,宽阔的研究视野并不仅仅限于篇章结构的全面与周到,更体现为关注对象的多学科性和研究手段的多领域性。文学艺术的主体是人,是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文艺理论因此而呈现为以“人学”为底色的跨学科的多元综合的理论形态。因此,作为人文科学的文艺理论,与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互动交流也促成了文艺理论话语形态的丰富多彩,它们共同锻造出文艺学宽宏视野的材质。

  《 人民日报 》( 2009年2月5日   16 版)

(责任编辑:雷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