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群:从英雄战士到英雄连

  无独有偶。大学生战士吴四海是揣着梦想来当兵的。他家有千万资产,已经在湖南农业大学就读两年,到部队来就是想受受锻炼,回去更好地发展事业。但一到部队,他马上感到了强烈的不适应。走队列一天到晚踢腿摆臂感觉枯燥乏味,把被子叠得有棱有角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学理论太虚是浪费时间等,为此,他找到班长和连队干部理论开来,要求改改连队的“规矩”。连长和指导员并没有批评他,只是让他先把科学发展观好好消化,并在连队周而复始的日常工作中思考一下企业管理的方法和艺术,小吴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后来小吴不但当了班长,而且还在两年的军旅生活中完成了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退伍后,他运用科学发展观处理一些现实问题,感到受益匪浅,对连队始终充满感激之情。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置身事外到乐在其中。“李向群连”官兵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中感受到理论学习的魅力,也从理论学习中得到一生受用的财富。

  用兴趣浇灌学习之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如何培养和激发官兵的学习兴趣?“李向群连”党支部“一班人”用“灵活管用”的办法,把官兵引入多姿多彩的理论学习之路。 ,

  动力基于魅力。在“李向群连”,官兵们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种学习态度:快乐学习。什么叫快乐学习?班长王自强这样解释:用喜欢的方式学习喜欢的内容。怎样达到快乐学习?连长范为科总结:一让官兵知道为什么学习,二让官兵知道怎样学习,三让官兵在喜闻乐见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指导员卢征说,结合、感染和创新是连队理论学习的三剂良方。

  将专题教育与日常学习结合、将务虚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将普遍原理与特殊个例结合,成为连队解开官兵思想“扣子”、提高官兵学习主动性的第一剂“良方”。

  科学发展观刚开始在部队展开教育时,官兵们普遍反映道理很哲学化、理论化,学起来是“空对空”,很难理解消化。连队党支部在深入学习讨论后,开创性地将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日常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了“爱装管装中的科学发展观”、“继承传统与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法制教育的必然联系”等辅助课程教育,拉近了官兵与科学发展观的距离,使官兵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普遍适用性,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2006年,连队战士艾孟曦退伍后,因为电脑水平高,被深圳市一家网络公司聘用为经理,一时间成为官兵热议的话题,许多战士十分羡慕,给连队提意见: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应当取消对网络室开放时间的限制。两名主官没有急于解释,而是按意见对网络室开放时间不设限制,并悄悄做起了统计。在随后的使命教育中,连队开展了“谈谈如何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履行军队新的历史使命”,官兵们踊跃登台,侃侃而谈。时任连长的黎友成一上台就公布了全连网络室使用的一组数据:限制时,平均每人每天上网0.5小时,五公里成绩平均21'15〃;未限制后,平均每人每天上网0.8小时,五公里成绩平均22'5〃。看到官兵们低下的脑袋,黎连长继续说:对我们军人来说,履行使命是一切的基础,武艺不精,又怎么能有效履行使命,科学发展观是要求全面发展,可也要求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艾孟曦的成功并不是在网络室泡出来的,而是统筹分配自己的时间、合理优化学习的结果,我们对网络室的限制正是避免无限制、无规律的使用。一席话既开导了官兵,也让大家意识到,科学发展观的使用更要讲科学,片面解读反而会造成不科学。

  用良好的环境“感染”是连队最经意的。战士芮洋说: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到 “李向群连”采访,官兵们会给你送上连队自编的《科学发展观故事集》,并为你一一解读。这本小册子按照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等六个方面记录着连队官兵身上发生的60个小故事,让人寓教于乐、寓乐于学,感到真实可信,亲近可学。

  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发展观的鲜活教材。连队经常组织官兵走入社会,感受科学发展观的强大推动力。他们与共建单位工商银行阳桥支行、漓江大瀑布酒店等单位组织活动,组织官兵到桂林市漓泉啤酒厂、三金药业等企业进行参观,让社会大课堂对官兵进行无声的教育,效果十分好。

  连队的第三招是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在创新中吸收官兵的集体智慧,反过来又成为激发官兵学习兴趣的“酵母”。 



2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