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新闻 注重贴近 突出特色

 ■ 要闻版要做新闻性强的报道;

  ■ 新闻版要做有时效的深度报道;

  ■ 周刊专版要做专题研究性的深度报道。

  7月1日,《人民日报》进行了历史上第四次扩版。这次扩版,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重要讲话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国际一流媒体的重大举措,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国内国际传播能力的重大举措,是顺应现代媒体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媒体传播体系的重大举措。

  这次扩版,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对扩版工作进行具体指导,提出明确要求,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基本实现了“增加容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改进文风、贴近读者”的预期目标,扩版成效初步显现,报纸质量进一步提高。

  这次扩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社会反响,在人民网可看到大量正面积极的留言。许多读者反映,扩版后的《人民日报》“强项更强,弱项增强”,不仅变得厚重了,新闻性、可读性也进一步提高,党中央机关报离自己更近了。新闻界同行对扩版也给予好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长杨兴锋感到“宣传味减少了,新闻性增强了。《人民日报》改革一小步,中国新闻改革的一大步”。解放日报总编辑裘新认为,扩版后的《人民日报》有了新的进步,对于各种社会问题,不仅能够“面对”,而且能够“直面”,不回避热点、难点;不仅善于发出一锤定音的“尾声”,而且注重先发制人的“第一声”,在最需要进行引导的时候“不失声”。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注意到人民日报是在没有增加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情况下,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去扩容,通过优化组合去提质,称这种方式值得学习。

  中宣部《新闻阅评》刊文认为,透过扩版实践,可以看到我们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报社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取得的新成果,看到人民日报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一流媒体迈出的新步伐,看到人民日报机构职能调整改革带来的新活力,看到人民日报以扩版为契机,在突出“三贴近”,增加新闻性,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上取得的新进步。

  报纸容量增加——传播力和影响力扩大,《人民日报》的版面格局趋于完整

  扩版后的《人民日报》由16个版扩为20个版。首次进入读者视野的版面有社会建设新闻、军事、台港澳侨、副刊(作品、收藏)。一些版面作了相应调整,新推出《文教周刊》和《民生周刊》。经过扩容和调整,《人民日报》的版面格局更完整,报道领域更细化,版面定位更清晰。

  这次扩版,正值建党88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进入高潮之时,重大宣传任务十分繁重;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人民日报》又承担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舆论引导重任,与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展开了有理有力的舆论斗争。要闻版扩充,及时满足了这些重大报道的需要。每天新增一个国际新闻版,进一步满足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扩大国际影响力、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的需要。扩版后,三块国际新闻版定位明确,各有特色,加上原来的《国际周刊》和《国际副刊》,使《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站上一个新的起点,时效性明显增强,信息量更为丰富,报道的广度、深度得以拓展。每天新增一个社会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四大建设任务,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新闻版相配套,各版功能明确,也有利于“三贴近”的落实。

  此外,新增的《理论》版、《文艺评论》版和《文艺副刊》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宣传和对文艺创作方向的引导得以加强,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新增的《民生周刊》和《文教周刊》,使社会建设和文化教育领域专题性的研究和宣传更加深入。

  扩版以来,新增的版面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社会》版围绕教育、卫生、就业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推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初步形成自己的定位和特色;《理论》版舍得用版面,组织和安排了理论大家的大块文章,宣传效果好;《文艺评论》版、《文艺副刊》版稿件质量高,内容丰富,文学性和可读性都很强;《军事》专刊甫一出刊,就组织策划了一批重大报道,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表扬;《台港澳侨》专刊解析两岸热点,把握港澳脉动,畅叙侨情侨缘,延伸和拓展了台港澳侨报道的空间;《民生周刊》、《文教周刊》精心策划,信息量大、贴近性强,各方反映良好;改版后的《读者来信》版发挥舆论监督职能,同时讲究监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