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学者倡议设香港文学馆

  无论香港的文学风气是否盛行,毕竟这里还是出现了不少作家、文学爱好者,有人就渴望有家,当西九文化区的咨询将再度出台时,一批文艺工作者组织起来,倡议兴建香港文学馆。在昨日香港书展的「文学西九座谈会」上,「香港文学馆倡议小组」正式成立。

     从新文学运动说起

      座谈会由「小组」成员之一马家辉主持,讲者包括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荣胜,「小组」召集人董启章、作家叶辉及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助理教授司徒薇,后两位皆为「小组」成员之一。

     董启章首先发言,讲出要于西九文化区建立香港文学馆的理据。他表示,香港文学历史悠久,文学属艺术主要范畴之一,若没有文学,西九文化区有欠完整,香港文学馆具有建构身份认同,发扬本土文化及生活特色的作用,香港人也对本土文学有广泛接触及需求。

     叶辉发言时则概述了本港文学的发展进程。他说,香港的文学与我国的新文学运动同时发展,但在这之前香港已有一些文言、粤语及白话交集的「三及第」文学。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便有上海、厦门、广州、香港等地文化交流的活动,而到了四、五十年代,不少电影剧本是由文学作品改编,如徐速、刘以鬯等。到了五十年代,香港及台湾的文学都受到翻译文学的影响,六十年代香港本土的一些作家如崑南、蔡炎培等开始创作一些诗歌作品,七十年代更是百家争鸣,无论左派、右派都有不同的发展。叶辉认为,人们问他文学为何要馆,就等如人为何有家一样。他觉得文学与生活、电影、话剧、戏曲,甚至广告、流行曲等都有关系。

     司徒薇表示,该「小组」发动世界各地作家、学者等联署支持在西九兴建香港文学馆,仅数天已有百多名两岸三地、东南亚、欧美人士愿意签名支持。她认为香港需要别人了解自己,而且也有好的作家,如她在外国的学院介绍香港作家黄碧云的《烈女图》,不少学生都会挑选作为论文研究内容。

     巴金曾倡设文学馆

     文学馆不能只是一座建筑物,里面必须要有充实的内容作为软件,座谈会邀请了李荣胜担任嘉宾,请他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经验,与人们分享如何建构一间文学馆。他对香港兴建文学馆表示支持,并且希望能与将来的香港文学馆作出交流。他说,一九八三年,作家巴金率团往日本访问,发觉日本对作家的作品非常珍惜,相反中国作家的文物常遭破坏及流失,于是提出兴建现代文学馆,而提出的文章亦刊载于香港的《大公报》,后经《人民日报》转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注意,于是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成立。

     李荣胜又介绍了该文学馆的八个窗口,包括有展览、讲座、影视、网络、出版、活动、研究及交流,他认为如果一个富裕的地方没有文学馆,便是不重视文学,是一种缺失。他又觉得一个文学馆应真正为百姓服务,才有强大生命力。

      昨日的座谈会吸引数百位观众到场,也有不少文学界人士出席。在提问的环节,有传媒对香港作家身份及有没有足够的大众支持基础表示怀疑;现场一位在书展会场工作的职员「蛇王」来出席这个座谈会,他也提出疑问,何以文学馆一定要在西九?文学界人士要说服公众及政府,去支持其理念。

     支持西九兴建香港文学馆的人士,或有兴趣了解详情,可登上「香港需要文学馆」网志http://mhkl.owrdpress.com/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