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田黄三两金" 寿山石雕成无价之宝

早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如今寿山石很有名,田黄石很珍贵。近日,在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登场的“首届海峡两岸寿山石文化交流展”中,一柜田黄石的印章和工艺品,让收藏爱好者大大地开了眼界。同时,展出的还有4人耗时10年雕刻的《清明上河图》、18吨寿山石将军洞芙蓉王、市价达数亿元的水洞高山更是让人们过了一把眼瘾。展览将持续到4月8日。

    鉴赏石秀天成

    寿山石,因产于福州市的寿山村而得名。根据地质研究,福建省在中生代(距今两亿三千万至七千万年)发生过大量的火山爆发活动,产生了大面积的火山岩。寿山石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按种类可分为田黄石、荔枝石、都成石、高山石、芙蓉石、大山石等。

    寿山石品种很多,按产地划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田坑石产于溪边水田,产量最少,石质最佳。水坑石产于溪涧水洞之中,山坑石则散布于山峦溪野。

    是金子总会发光,同样,洁净如玉的寿山石也不可能久藏深闺。早在遥远的宋代,梁克家就在《三山志》里记下了寿山石开采最早的一笔。此时寿山石的开采不只于民间的零敲碎打,官府的参与大大提升了开采的规模与档次。

    元明之时,虽然没有官家组织的大规模开采活动,但寿山农民在耕作之余仍采石不止,他们在田间挖到了一种“无根而璞,无脉可寻”的宝石,握在手中温润柔滑,并能焕发出灵光异彩,觉得很稀罕。由于这种石头黄澄澄的,且掘于农田,就给它起个吉利的名字“田黄石”。

    这田黄石就出自田坑,其质地温润,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田坑石按其颜色不同又分为“田黄”、“田红”、“田白”、“田黑”等品种,其中田黄石色黄如枇杷,质韧而坚,是寿山石中最为名贵的品种,被收藏界称为“万石之王”。田黄在清代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到后来,“田黄石”的价格一再扶摇直上,以至“易金十倍”。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的平均价格达到了8000元/克,其中有些精品的价格超过了1万元/克。最重要是很难再见到珍品。

    在此次展览中,一整块硕大的红田黄原石可谓寿山石历史上最大的红田,它部分地方稍加磨光,整体通透温润,颜色鲜艳夺目,彩霞红黄相间,寓意艳阳高照,前景似锦。站在此石之前让人不禁想到诗中:“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环。”的韵味。

    除田坑石外,由于水坑石出产在寿山溪上游坑头占之麓的溪旁,开采不易,亦甚名贵。水坑石因下水较多,所以石质凝腻,净洁如玉,色彩瑰丽,颜色有朱、黄、墨、白、紫、青,也有在同一块石上五彩纷呈的。“五花石坑,相距十数里,红者、绀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南宋《三山志》里的这段描述让人了解了寿山石的斑斓之色。而色相也成为品评寿山石贵贱的标准,藏石家“艾绿为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红又次之”的论断主宰了各种寿山石的命运。

    如今,被明清文人推崇为第一石的艾叶绿产量极少,偶尔在矿石中出现一点这样的精灵,多是脱蛋类的石头。这种可遇不可求的品种恐怕只能在展览中看到。在此展览中,建国五十周年寿山石获奖作品区展示了六大寿山石珍品,其中《花菜》作品,伤口充分利用艾叶绿中的巧色,雕刻成花菜的叶片与菜心。雕工细腻自然,连花菜中细微的小凸起也完整呈现,三分天成七分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