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雕刻——糖糕板是制做花糕的印模

糖糕板是制做花糕的印模,用米粉和红糖磕印出种种图案的花糕,经蒸熟后食用,当地人称“糖糕”。浙江省嘉兴市的农村,逢年过节制做糖糕的传统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嘉兴自古以来就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见称,孕育了悠久的“稻作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江南民间艺术。作为民间工艺品之一的糖糕板,由于江南湿热的气候和白蚁蛀蚀,使最初的糖糕板这一木雕过早地腐朽而化为泥土。然而根据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江南杭州一带糕团点心花样有“金银炙焦牡丹饼、杂色煎花馒头、枣箍荷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和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的研究:“自宋后,民间的糕点花样制作发展更快,除了手捏点心,更有用木模磕出糕形后再加烤蒸”,则可推测,糖糕板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元代。作为一个搜集民间艺术的爱好者,手中已有上百块糕板实物,其年代最远的数“满龙糕”板和“如意糕”板,这是嘉兴郊区油车港镇78岁的蔡金宝老人祖传下来的16块糕板之二,距今130多年。

  嘉兴糖糕板种类多,形状不一,且由于各地风俗习信不同,其造型、花式各异。按种类分:有寿桃、元宝、满龙(盘龙)、双鱼、如意、八仙、三牲等;按内容分:有动物、花卉、吉祥图案,还有用“寿”、“福”、“四季平安”、“黄金万两”等字配图的。其形状,有单“眼”有柄的,也有“双眼”、“三眼”无柄的,雕刻的图形大到直径18厘米,小到4厘米。糕板用油杂木、紫檀木、白杨木等作原材料,经锯板、打眼、雕琢而成。雕刻技艺一般吸收民间剪纸的某些特点,采用浅雕刀法,其雕刻风格有细刻精雕的,如“满龙”、“如意”、“三牲”,也有粗犷精练的,如“寿桃”、“花卉”、“绿叶”等。农家日常用后不但清洗得干净无粉垢,而且每块糕板都精心地上了青油,并在糕板上配写了“口彩”词句,如元宝糕板配的词句是:“财神一见元宝盆,盆内遥钱出金银”;满龙糕板配“双龙在海去笑遥,山虎出门遇贵人”;如意糕板配“年年印糕拜利市,吉祥如意万年兴”;寿桃糕板:“寿桃恭敬如来佛,多生圆子种状元”,三牲(鸡、鱼、猪)糕板:“全套三牲敬天地,万胜德利百事昌”。嘉兴糖糕板造型朴实,不过分修饰着色,往往用品红彩点加以装饰。

  糖糕板是民族民间习俗的产物,以糕板印出种种图案的糕饼,一是为了祀神辟邪;二是寓意吉祥,因为民间俗信“糕”与“高”谐音,古人有百事皆高之说,所以登高吃糕,就有步步登高之意。无论逢年过节,婚丧嫁取,为长者祝寿,给幼者庆满月,或庆贺造屋上梁,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粉或粳米粉,结合节令的不同要求用印花糕形式表达其功用。如过春节,用糕板磕印成如意、满龙、双鱼、元宝、福禄寿喜、三牲等等花糕,经烤蒸后,满龙糕和三牲糕专门用于祭祖,元宝糕和福寿糕则用来祭灶神,而如意糕则根据家人的人口来磕印,每人吃一个,表示来年事事如意。庆贺小孩满月,一般人家由外婆做成四大蒸笼的糖糕,上门时每一蒸的中间放上满龙糕,四周放有福禄寿喜糕,名曰“龙凤呈祥”,以示庆贺。晚辈给长辈做寿,则制做“寿糕”、“寿桃”。茶水糕是在春节农家用来招待客人的点心,还用来作男女定亲时女家的回赠品。除上述用途外,在清明、七月半、冬至、端午、重阳节等时令节气中,都要用到糖糕。就连农历正月初五,当地人谓之财神节,这天妇女们把各式糖糕放在正堂桌上,点燃香烛,燃放鞭炮,恭候财神菩萨的到来。

  民间信仰习俗作为一种精神活动,蕴含于民间美术之中,造就了一些民俗信仰色彩浓厚的民间艺术品。嘉兴糖糕板是这一地区民族民间习俗的产物,它通过民间艺术手段实现人们内心的意愿。有关部门曾将搜集到的糖糕板,用石膏粉进行了翻模,并仿照民间用品红彩点加以装饰,不但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还受到外国友人的青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11-03 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