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年画引发的乡村游(绵竹市沿山乡村旅游带)

本报记者 傅晓蕾 文/图
    乡村旅游型:依托当地特有资源,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良性互动,我省一大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一些地方还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价值、农业文化潜质,打造休闲观光旅游村落,实现了城乡互动发展。
    代表:绵竹市沿山乡村旅游带
    “今天来了4桌客人,我们就没停过。”8月21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在农家乐“鲜李园”里招待客人的鲜天全忙得不亦乐乎,“自从3月梨花节开始,生意就没断过,到现在纯利润已达到3万元啦。”
    借助今年3月的四川省乡村旅游节和绵竹第十一届梨花节,以及8月7日举办的赏果节,棚花村乡村旅游人气十足,为棚花村人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挖掘特色文化,带动乡村旅游,把旅游经济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棚花村的带动下,绵竹沿山乡村旅游正快乐启程。
年画上墙打造特色乡村旅游
    走进青山环绕的棚花村,看到的是白墙、灰瓦、龙脊、翘檐。房前屋后,“孩童耍灯”、“八仙过海”、“鲤鱼跃龙门”……多姿多彩的绵竹年画跃然墙上。

鲜天全的农家乐“鲜李园”就坐落在这个温情四溢的年画村。
    依托年画村的传统文化氛围和一手好厨艺,地震前,“鲜李园”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家乐。今年春节过后,在各方帮助下,鲜天全重建的新房落成,“鲜李园”也重新开张营业。“下一步打算加盖楼房,再搞几个客房,扩大规模。”鲜天全信心十足。
    吃农家饭、赏年画、亲手采枣摘梨,“鲜李园”旁边,“富达源”、“友云居”等农家小院,生意也同样红火。
    棚花村位于绵竹西北部沿山区,曾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村。2005年,棚花村发掘文化内涵,让传统年画走上白墙,在年画文化的刺激带动下,棚花村的旅游业日益发展,村民也逐渐富裕,地震前几年,1600多位村民的人均收入每年增加1000多元。经过一年灾后重建,如今,一个崭新的棚花村已初具规模。“现在村里打算把农家乐发展到50多家。”遵道镇社会事务中心主任杜桂琼告诉记者,“到明年的这个时候,要完全超过震前的规模和档次。”
因势利导做强年画文化产业基地
    在村里新建成的年画传习所,棚花村二组的黄开会,正一针一线绣着年画,“半个月绣一幅‘门神’,能挣300元。”

由绵竹年画衍生出的“年画刺绣”成了棚花村村民另一致富之道。黄开会从2007年开始当绣女,以前只是在家里绣,现在的绣坊就设在年画传习所,她每天忙完家里的活,就会到这里来。
    棚花村的年画传习所集年画培训、年画艺人技艺展示、年画销售、年画刺绣为一体,不但能传承和发扬绵竹年画艺术,还成为绵竹旅游观光的一个亮点。
    “绵竹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界的高度关注,而且越来越多的棚花村人把刺绣年画作为村民新的收入来源。”杜桂琼说,“有了这个氛围和基础,我们借助常州援建的机会,建造了年画传习所,让更多的老百姓来从事年画制作、生产、销售,形成产业链,并达到规模效应,使文化与经济双丰收。”
特色村庄旅游和产业互动
    把年画文化和旅游经济相结合,棚花村走出了一条路子,也带动了绵竹沿山“龙形”旅游带的发展。
    从德绵公路路口到成青公路,一条5公里长的 “年画路”,将绵竹南派年画所在地射箭台村和大乘村连成一线。年画广场、年画博物馆、民间年画坊等年画基地,已相继落成,让年画村更具特色。

在射箭台村年画博物馆,陈列着年画T恤、靠垫、梳子和绣屏等产品。据介绍,绵竹年画的衍生产品推出后,市场非常认可。目前在射箭台村共有200多人从事年画产业,一年至少可创收1000多万元。
    绵竹市还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年画经济合作组织,建观赏性农作物观光带。计划建设面积达18000亩,总投资12亿元的玫瑰产业化基地,以万亩玫瑰园为观赏点和切入点,发展微型农家酒店等乡村旅游,目前已启动3000亩玫瑰园建设和园区民居建设。
记者手记>>>
乡村旅游重特色
    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的无限魅力,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无数良机。绵竹在打造沿山乡村旅游精品带中,从政府投入、节庆活动、产业发展、旅游文化策划四个方面着手,推动乡村旅游朝着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效益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开发带动产业发展,以发展乡村旅游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省乡村旅游业不拘一格,发掘自身文化潜力,初步形成了一大批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成都“五朵金花”、简阳樱桃沟、仁寿文宫枇杷节等等。乡村旅游正蓬勃发展,成为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和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