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温总理在中国年画村做了什么?

年画村的生活好安逸
 
  

  四川新闻网10月2日绵竹讯(记者宋艳张进春)重点提示:9月25日,温总理首次前往位于四川绵竹孝德镇的年画新村。值此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温总理的突然到访意味着什么?温总理在年画村做了些什么?带走了什么?留下些什么?见了哪些人?他为何许下再来年画村的承诺?

  数字背后的秘密

  8——

  八次四川灾区行

  自去年5·12地震以来,短短一年的时间,温总理八进四川。中央高层领导如此密集地频访四川,实属罕见。每次视察,温总理对当地居民事无巨细都要询问,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问候,温暖着曾经饱受灾难却毅然坚强的灾区人民。

  4——

  四次视察绵竹

  温总理牵挂着绵竹的灾情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5·12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总理就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来到绵竹受灾最重的汉旺镇,第一时间掌握灾情,第一时间给受灾群众以最大的鼓舞、最大的信心和最大的温暖。仅仅十天以后,5月23日上午,总理再次来到汉旺,再一次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战胜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带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温暖。事隔3个月,总理一到绵竹便直奔位于汉旺镇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主机四分厂。今年9月25日,总理四到绵竹,了解灾后恢复重建情况。

  1——

  第一次来到绵竹中国年画新村

  9月25日,温总理首次前往位于绵竹孝德镇的年画新村。值此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温总理的突然到访意味着什么?温总理在年画村做了些什么?带走了什么?留下些什么?见了哪些人?他为何许下再来年画村的承诺?

  四川新闻网记者历时数天,深入采访,为您讲述温总理在年画村鲜为人知的内幕。

  “我与温总理握了手”

 站在“年画村”牌坊的侧面,绵竹孝德镇大乘村老支书杨继才高兴地指着脚下的位置,“这里就是温总理与我握手的地方。”“那天,温总理紧紧握着我的手,关切地说‘我来看望大家了,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好吗?’”时隔多日,回忆起当天的情景,杨大爷难掩激动,语调明显加重。温总理对乡亲们的问候和关心让包括杨继才老人在内的年画村村民倍感鼓舞与振奋。“那天温总理不断向数百群众问好,这在旧社会想都不敢想。”杨大爷望着眼前这片百废俱兴的新式房屋,眼眸中透着满足与喜悦。

  “我还要带更多的徒弟!”

  现在老百姓都搬进了新居,生活安定了。温总理的心思更多地考虑群众的就业和生产上了。全程陪同温总理在年画村视察的孝德镇党委书记樊晓鹏向温总理汇报:在地震中受损严重的年画产业和培训基地都已建好,现在依托年画产业,已解决本村200多名妇女的就业,年总收入达400万以上。温总理不住地点头,“民间年画做得好呀,要好好保护,好好发展。”

 走进年画培训教室,画案后一位耄耋老人戴着老花镜,手握毛笔仔细地描绘着。这立即吸引了温总理的目光。听说作画之人乃绵竹年画南派第8代传人陈兴才,祖孙三代都在传承年画,还带动一批农民增收,温总理快步走上前,紧握住老人的手朗声说道:“感谢您,这么大年龄还在为大家做事,年画有了接班人。”陈兴才激动地说:“我还要带更多的徒弟!”

  年画送到中国博物馆

  就在温总理与91岁的陈大爷对话的空隙,同属年画村的射箭台村村支书张友成带着年画艺人集体创作的《祝福祖国》,献给了温总理。这幅长6米、宽88厘米的年画尺寸可不是随意选择的,91岁老艺人陈兴才的孙子陈刚说:“6米,象征着新中国60华诞,88厘米,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88年风雨历程。”温总理看着这幅签着村上200余名年画艺人姓名的“福禄寿星”图,深深感动了。温总理亲手递给随行的工作人员,表示“一定要送到中国博物馆收藏。”

  温总理把满载村民感恩之心的年画带走了,但他的亲切问候和细微关怀留下来了,并将激励着年画艺术的延续与超越。可以肯定是,这张5.28平米的年画将陈列在中国最高艺术的殿堂,200余名年画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镁光灯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绵竹年画走出全国、走向世界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村民与苏州人民的鱼水情

  一年前,无情的地震摧毁了村民的房屋,还有那些绘在墙上的年画。

  一年后,希望和关怀在废墟上长高,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如期竣工。今年6月,年画村276位居民如愿搬进了新房。

  面对震后崭新的生活,村民们难掩感激之情,“还是共产党好、还是社会主义好。”这是年画村村民的肺腑之言。“震前我有五间小瓦房,我现在的房子比以前的(房子)气派多了。”68岁的杨继才指着背后一栋精致美观的房屋说道。现在杨大爷不仅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还在自家门前开起了“盖碗茶”。“原来靠地养家,一年挣不了多少钱,现在的日子比震前过的还要好。”

  “震后,为了加快群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建,镇政府可是动了一番脑筋。”在孝德镇政府的组织下,已对40多名村民进行了年画技艺的统一培训。在精神重建方面,镇上则采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文化层次高的群众,采取开“干部大会”、上“党课”的形式;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众,则采用“春耕大会”、“坝坝会”等非正式谈心的手段。经过1年多的努力,镇政府着手培养的学习模式和感恩观念已深入人心。“村民们与苏州人民已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即便是平日里双方有一些工作上的矛盾,村民们也不会对苏州援建方说半个‘不’字。”说到此,樊晓鹏爽朗地笑了。“苏州人能干事,干实事!”院坝里的村民们也忍不住啧啧称道。

  令村民们称道的事情比如皆是:全省援建绵竹21个乡镇。苏州援建6个,任务最重;全省90亿元援建资金,苏州超过22亿元,投入最大;全省219个援建项目,苏州71个,工程量最大;全省近2万建设大军,苏州超过5000人,队伍最庞大;全省222名援建干部,苏州43名,管理压力和工作强度最大……

  而这些,正是总理来到年画村听得最多的内容之一。

  这一次,为什么总理最开心

  “前3次总理到绵竹,慈祥的面容掩饰不了对灾民的关怀和对灾后重建的忧虑。这一次,总理来到年画村,高兴很多,脸上一直带着笑容。”这只是总理年画村之行的众多“内幕”之一。

  至于为什么这次总理的心情有别于以往?村民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前几次、尤其是地震刚刚过去的那几次,百废待兴,灾区人尽管随时随地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存在与关怀,但陡失亲人的悲痛很难短时间消解。而那时,灾后重建刚刚开始,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虽然立下,但总理急灾区人们之所急,感动之情溢于言表。这一次到访中国年画村,总理触目之处,看到满处尽是欢歌笑语,重建的目标已有望提前实现,怎能不高兴?

  总理离开年画村给谁打了电话

  孝德镇震后的瓦砾早已不复存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条笔直的大道,一栋栋凝结苏绵两地人民深情厚谊的学校、医院、敬老院……拔地而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增强造血功能才是从根本上提升灾区科学发展能力的关键。在四川新闻网记者“探寻总理到访背后故事”采访组采访的过程中,这种印象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还有即将启动的中日绵竹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创的“资金、技术、市场”三要素同步援建的最新产业重建模式。

  包括苏州援建方、四川盛唐集团、日本山梨县农业技术普及所、荷兰中国商会、印尼力宝集团等参与各方,除了在基础设施方面大力重建孝德镇外,更积极着手从产业、技术、资金、智力和市场上加大扶持力度的灾区最新农业援建模式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到访的人,包括总理。

  “这是一支永远撤不走的支援力量。”村民们现在习惯了这样说。难怪总理在临走的时候又再次强调:“当孝德镇高新农业产业建好了,我还会来看你们。”包括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孝德镇等相关方面的一行陪同者,在总理走后,一刻不忘总理对他们许下的承诺和总理对那个俗称“甜耳朵”的高新农业重建项目寄予的厚望。

  当总理的车离开年画村时,总理意犹未尽,好像有些话还必须说。他拿起德阳市委书记方小方的手机拨了一个号码,接通的是江苏援建指挥长梁学忠的电话:“江苏援建的速度很快,质量很好,对你们的工作表示感谢。”总理不住地称赞。

  总理离开年画村了,而对于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和年画村来说,更远的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