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一针一线都是情刺绣也成了婺城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关于刺绣

  在三四十年前,刺绣在女人间还是很流行的。即便是最时尚的革命女人,说起刺绣也能略知一二,因为那时候或者更早些,刺绣是女人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刺绣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繁琐的针法,还有复杂的配线除了被专业人士掌握以为,已被大多数女人陌生。因此刺绣也成了婺城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相关资料上是这样介绍刺绣的:过去在我国广大农村是一种很普遍的民间传统工艺,用丝线在各种衣料、布料胚上用针刺、缝钉构成花纹。用途范围包括生活服装、戏曲服装、枕套、台布、靠垫等生活用品及屏风等陈设品。而记者搜索了百度,关于刺绣的名词解释是这样的: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我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

  但记者以为,刺绣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那就是一针一线都是情。说刺绣是针针带着情,线线连着心,这一点都不为过。因民间刺绣所绣的内容大多是赠送给情郎的荷包,或者嫁妆,亦或是孩子的小物件,因此女人在刺绣时,也大多眉眼含情,满心欢喜,虽然婚姻生活充满着未知数,而生养孩子就更有说不出的艰辛,但这丝毫挡不住她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配线是最难的

  婺城区竹马乡金店村的马秀琴今年64岁了,因为会做一手漂亮的针线活也包括刺绣,而被选为刺绣这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说明采访来意后,马秀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现在也不绣了,眼睛不行了。”

  “我母亲并不会刺绣,她是村主任,为集体连夜干活。我的奶奶手却很巧,做鞋、刺绣、打扇子样样都会做。我大概像奶奶,对这些针线活非常感兴趣,对于玩倒是不感兴趣。所以一有空就学就问,不懂的地方晚上睡在床上还在琢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女人会做针线活有非常大的好处。“那时社会上刚刚流行松紧鞋,可是乡下人没有钱买啊,于是我跑到城里,在卖鞋的柜台前站了十多分钟,回来就做了一双。”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可马秀琴说起这些还满脸的自豪。马秀琴认为刺绣有三道大手续,其一是花样;其二配线;其三是针脚。“先要选择花样,那个时候没有现在的条件好,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印刷图案。那时找个花样还真是不容易。一般都是请小学老师画好,有些也是从书上看来的。”

  花样选好了,就要配线。马秀琴认为配线是最难的,她认为配线的过程也就是构思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她说:“配线难,主要是靠自己动脑筋。最起码的颜色有12种,有些复杂的花样,仅仅红色就分十多种。譬如叶子是绿色的,可是有好多种绿,嫩的叶子是青绿的,老的叶子是墨绿的,还有是油绿的。所以乡下流行一句话,那就是绣花容易配线难。就说是花瓣的颜色吧,就有好几种。我认为这个配线和你的生活常识有很大关系,生活知识越丰富,配线就配得好,绣出来的花样颜色也就越好看。”马秀琴认为“鸟”是最难配线的。她说:“相对来说动物的配线就比较难,譬如鸟的眼珠,还有羽毛都比较难配线。”

  马秀琴第一次绣的是枕套,大概花了一个星期。她还记得上面的图案是牡丹花。“花样绣得最多的是花,因为花比较容易绣。”马秀琴不好意思地说,“绣得比较多的物件是枕套、肚兜,以及绣花鞋。”她坦言,这些物件早已丢失,现在只保留了一双绣花鞋。

  “那时候流行刺绣,所以买线倒不发愁,现在听说只有兰溪还有绣花钱卖,我们金华城里很难买到了。”虽然不刺绣了,但马秀琴说起这些禁不住还有些难过。

  对于针脚,马秀琴说:“针脚不能太稀,但也不能太密,叠起来不好看,针脚之间是并列的。”因此她强调:“刺绣时要仔细再仔细,注意力不集中绣出来就不好看,其实我们农村妇女是绣不出很精美的东西的。”马秀琴解释:“我们没有文化,只能学人家。另一个原因是生活负担重,不能一心一意刺绣。”

  刺绣可以说是先前女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法,它曾经与我们的生活如此融合与密切,如今大多时候她已经成了一件艺术品,离我们的生活却是越来越远。

  如今,当电脑绣花与十字绣替代民间刺绣时,工艺变得简单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也变得廉价起来,不过马秀琴对于十字绣倒颇有好感,她大声地说:“说实话,我很想绣十字绣,如果时光倒流十年,我也要绣十字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