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北京专家盛赞“陕西秦腔文化周”

 

>    薛若琳(中国剧协顾问):作为一个重要剧种或者优秀剧种,至少具备四个因素,第一,要有一批保留剧目,像秦腔《三滴血》、《梁秋燕》、《血泪仇》,第二要有优美动听的音乐声腔,秦腔既能述事,又能抒情,既慷慨激昂,又低回婉转。第三,要有一个或数个领军人物,秦腔从解放前一直到解放后,涌现了一批一批的领军人物,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秦腔的艺术家是年轻的一代。第四,要有一批忠实的观众。秦腔具备了重要剧种的四个要素,所以它能够生存发展。

  崔  伟(中国剧协研究室主任):对秦腔非常崇敬。第一,这几场演出非常好看,好看得令人震撼;非常耐看,耐看得令人思考。第二,秦腔题材内容上,比我们看到的很多时尚戏剧多了一些古意和厚重,这恰恰是我们很多城市文化所回避、所要抛弃的。而秦腔在这些方面,给我们的古意和厚重恰恰使我们的观众产生了新鲜感,从艺术发展和艺术风格的奠定上,也引起了我们很多思考。第三,秦腔的艺术家们藏龙卧虎。秦腔的每台戏都有很多名演员,虽没有北京大腕的名声大,但是他们比明星大腕多了很多真情,这恰恰符合我们台下观众的欣赏。

  周  明(中国散文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秦腔文化周”,我们把它作为一个节日,像过年一样,每天看一场,是秦腔的盛大节日。这次带来的节目确实很不错,阵容很整齐,搭配也很好,现代戏、传统戏、古装戏都有,有省市、县区的剧团,搭配得很好,体现了秦腔艺术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成果。

  朱绍玉(北京京剧院一级编辑):秦腔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剧种,因此,我在京剧的音乐创作中,大量吸收了秦腔的很多东西。北京有戏曲周、音乐周、舞蹈周,这个时候,陕西省文化厅带来一个强大的队伍,冲击北京市场,这就是敢于挑战。秦腔这么受观众喜欢,它的含金量这么高,为什么不在北京建秦腔剧场?至少北京应当有它的一块地方。

  刘玉玲(北京河北梆子剧团一级演员):陕西文化厅有魄力,陕西的梨园界有实力,向你们表示敬意,向你们学习。半个月前,我陪我丈夫去西安看兵马俑,他是外交人士,他看过埃及、印度、希腊的古迹,唯独没有看过西安的兵马俑。瞻仰了兵马俑以后,他非常激动,他说陕西西安真是古迹遍地,真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发祥地,真是中国第一个都城的所在地。他说英文的中国名字为什么叫China,其实这个英文的名字如果不发长音,发短音的话,读起来就是“秦那”,外国人就是从秦知道中国了,所以把中国叫做秦。秦腔是陕西的,陕西又是中国梆子的发祥地,是梆子声腔的鼻祖,所以把它叫做秦腔。陕西是中国梆子的都城所在地,我作为一个在北京从事梆子的梆子人,已经培养出了我对秦腔的深厚感情。此次我看了两场戏。在剧场里,我跟现场的观众一起大声的叫好,我和观众一起为剧情、为秦腔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王宗仁(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秦腔文化周”有气派,更有意义,把秦腔提到一个高度、一个境界。我来北京50年了,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演出,非常感动,和几十年前看的不一样,它既古老,又有新意,有一种美的享受。我特别欣赏孩子们,他们能来北京演出,这在他们的演出历程上是一个重要的起点,也说明陕西省文化厅有远见,敢把这些年轻人放到这个地方来,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3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