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名侠张松溪绝技重现 继承人陈太平文武兼修

张松溪传人陈太平先生

  搜狐体育讯 话说《倚天屠龙记》中曾提到武当七侠中有位张松溪先生,武功了得,为张三丰的得意门徒之一。然文学作品终究是创作,历史中当真有过这样一位功夫了得的侠士存在么:

  明朝学者沈一贯在其文集中有一篇《搏者•张松溪传》,其中写到:

  “……嘉靖末又有张松溪,名出边上。张衣工也,其师曰孙十三老,大梁街人,性粗戆。

  张则沉毅寡言,恂恂如儒者。……

  ……

  倭乱时,少林僧七十辈,至海上求张,张匿不见。好事少年怂恿之,僧寓迎凤桥酒楼,张与少年窥其搏,失哂,僧觉遮之。张曰:必欲一试者,须呼里魁,合要死无所问。张故孱然中人耳,僧皆魁梧健力,易之,诺为要。张衣履如故,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张稍侧身,举手而送之,如飞丸度窗中,堕重楼下,几死。盖其法,云搏,举足者最下,易与也。”

  另外一份文献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 曹秉仁 编宁波府志•卷三十一•张松溪,其中提到:

  “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佬,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

  松溪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若不胜衣,人求其术,辄逊谢避去。时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乱,当事者召僧击倭,有僧七十辈,闻松溪名,至鄞求见,松溪蔽匿不出。少年怂恿之,试一往,见诸僧方校技酒楼上,忽失笑,僧知其松溪也,遂求试。松溪曰:“必欲试者,须召里正约,死无所问。”许之,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

  其他的文献如黄宗羲先生所著的《王征南墓志铭》的一段介绍:“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三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

  从历史的记载看,大家一致公认张松溪为一代武学大师,并和武当张三丰有着深刻的渊源,至于传承过程,其中多有争论,在此笔者就不展开多谈了。事隔三百余年,张松溪先生的绝技是否流传了下来?如有传承又会是何形何状?想来,若其雄风宛在,它的价值当真堪称武林界的《广陵散》。经过笔者多年的寻访,终于找到当代松溪武学的继承人陈太平先生。陈太平先生是当代武林大家,曾经出版过《太极推手述真》,《太极心语》等多本专著,其中太极心语再版三次,在武术图书中非常难得,同时陈先生在《武魂》等杂志上发表过十几篇高质量的论文。据陈先生所言,其所传承的武当太极拳为武当派张松溪一脉,是武当拳法的一种,流传至今可说是渊源已久。后来,陈先生又四处寻访武当高人,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此套拳法为河南武当前辈周国远老师所传,周老师幼承家学,属于隔代受艺,他自幼跟祖父周继兴老前辈习练的武当松溪派太极拳和武当派内丹法。其中本门内的传承的五字诀根史书上记载的完全一致,可以证明确系张松溪先生所传的。

  周继兴老前辈是江西太和县人,由于家境比较富裕,年轻时接触的武林界朋友甚多。他老人家曾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年(周师所讲是咸丰年间),与陕西临潼周乃斌老前辈共访武当,在武当研修了数年,后下山再访少林。江西太和县周家那一带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武风一直很盛。周老前辈三山五岳的朋友比较多,经常有来家中探访者。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周国远老师年少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对武术的直观的认识,所见、所学使得他对于习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陈太平先生自从于八十年代跟周国远老师学习武当太极拳,从认识周老师至今一晃已经二十多年了,周老师九六年回新乡老家定居,陈先生跟随周老师的时间有十几年。

  听着陈先生的讲述,感觉自己走进了武术历史的长河,即感觉到激动,又感觉到有些匪夷所思。于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笔者要求体认一下太极拳传说中的境界。陈师微微一笑,说古人说的境界,能做出来才有说服力,如果仅仅靠传说吸引人,那么武当太极拳就只剩下一个名分了。陈先生让笔者用最牢的姿势站定,然后伸出一个手指,在笔者身上轻轻一点,笔者就飞了出去,其中并未感觉到陈先生用多大的力量,自己也不觉得痛。陈先生说,此称为何处沾点何处击。然后又用手指轻触笔者手臂,让笔者随意用力,可总感觉到力量被轻轻地化去。而陈先生的手臂并没有多大的动作,基本在原地不动,化劲于无形。陈先生用手掌在笔者身上轻轻一抹,笔者就不禁倒了下去。陈先生随手一敲,无论敲在哪里,都能感觉到身体另外一面如同被打穿了。古人所说的打前透后,实在不欺余也。每当先生神意一动,笔者顿时感觉就有一种凛然的威风,让人望而生畏。笔者身高也在一米八以上,体重七十五公斤,也曾修炼过很长时间的武技,可在陈先生手里如同一根稻草一样,顷刻间东倒西歪,这让我对松溪派武技有了深刻的体认。

  功夫体验完毕,重新落座后,笔者非常诚恳地询问松溪派的基本特点和主导思想是什么,跟现在普遍流传的太极拳有何区别。陈先生说松溪派所传承的道家武学,其核心就是提高人的生命力,其中武可以用于健身自卫,道功可求旺盛生命力和心性的超脱,医学可以普度苍生。其最宝贵的在于完整保存了古传太极一整套从入门到中级和高级的训练体系,为后人研究道家武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松溪派传承内容包括武当太极拳,武当剑,武当导引内功,以及各种辅助训练功法等等,其主要特点一下分别论述:

  武道合一 功高寿深

  周国远老师曾经撰写过《修龄要诀》,书中提到乃武当张松溪祖师之真传,祖师自言其法理源于张三丰祖师之手,祖师只传有志有德之人,不传一般人,而先传太极,因为太极在先,天地根源,次传剑法(即武当剑),后传静坐养生。因为前两者为导引气功,为炼阳。后者乃是修炼性命之气,阴阳交媾以达到延年益寿,是为炼阴,名为三体合一,又是同一理也,祖师言,后世学者,不论年龄大小,七八十岁只要有志者均可学,必用精气神三宝,此言只神气二者,以精在气中,精气本是一故也,即是一阴一阳。

  养生内功,太极拳,武当剑三体合一,阴阳都得到很好的训练。通过拳法,剑法的修炼,人体的筋骨和气血都得到很好的训练,为后续的丹功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道家讲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没有精何谈化气呢,丹功训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修为次第,不能一步登天,因此从拳法入手,合于丹功的修为是最合适的。前辈有云,武学与道学结合,事半功倍,所言不虚亚。

  道家一些修为精深的修炼者是把拳法与丹法相互的结合,道家认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如精、气、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体的机能还没有衰老,人就可以延年益寿。所以武当道家的太极拳与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单一的拳法,而是把自然科学和人体科学有效的融合到一起。

  周继兴老前辈是在一九二八年离开人世的,时年九十六岁。周国远老师零三年去世,时年九十四岁。由此可见,修炼松溪武学体系的人往往得享高寿。周老师70多岁的时候,尚能够双臂平伸,各挂一个成年人,其身体状态远远超越常人。松溪武学一直把人的生命力延伸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核心的宗旨,于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拳功一体 次第分明

  武当太极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拳功一体,一套拳法,既可以技击中使用,又可以训练内功,气血,既是拳法也是功法。练到高境界,步法采用四平马,训练强度之大可想而知。训练要领稍微转化,通过拳法可以训练精气神,训练气血的运转升腾,训练神意的蓄放。

  周老师传授武当太极是非常系统的,并非仅仅是盘一趟架子,盘架以外的功夫要求也非常严格。

  入门之初先教一套武当如意桩,其如意桩法训练难度非常大,一套全部练下来大约四个小时,但如果训练好了效果也是非常显著。运动中下盘非常稳,如同不倒翁一般,而且全身的筋腱强度等远远超过常人。桩法达标后才开始习练太极拳,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训练太极球。当年周国远老师的弟子所用太极球都是生铁铸成,球体中空,但重达六七十斤,随着功夫的进展,逐渐地往里面添加东西,增加重量。这样设计是非常科学的,圆的球体相对方的东西来说是比较难以控制的,特别是沉重的太极球控制起来更加困难。一方面对训练稍节的力量和灵敏大有裨益,另外运动中的训练有对整体的间架是一种强化。武当太极球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功法,球体重量没有一定的功力就玩不动,更不要谈细微的劲力变化了。周老师传授的太极球与外界传的太极球是有区别的,有多种训练方式,但很有针对性,训练控制劲,旋转劲,走化劲和发放劲的练法都不同。当时练太极球的确吃了一些苦头,但这些功夫给以后练劲奠定了很深的基础,适应了球体的重量和细腻以后再跟人推手就会感觉很轻松。

  然后再进行推手,武当剑和太极拳的对练,逐步进行技击的训练,这套训练的程序是非常科学的,前面的训练为后面打下良好的基础,环环相扣,比如如意桩训练好的下盘的功夫直接为武当太极拳的训练服务,太极拳分几种高度习练,难度较大的是保持马步的高度来走架,没有几坚实的桩功基础是不行的。前期的训练培育好了技击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并且经过过渡性训练,然后在技击训练中把这些都串在一起,这也是武当太极的风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