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小说《沙家浜》引起争议

争议缘起 
    浙 江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江南》双月刊是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文学刊物。该刊 2 00 3 年第 期上发表了青年作家薛荣的中篇小说 《沙家 浜 》。这 部 万字的作品是根据广为流传的《沙家 浜 》故事所提供的基本素材重新创作的 但是对主要人物都做了惊世骇俗的翻案文章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关注和文学评论界的广泛争议。 
    尽管《沙家 浜 》的故事通过戏剧舞台的传播早已家喻户晓 剧中人物阿庆嫂、 郭建光作为 抗日英雄也早已深入人心 但是在薛荣的小说《沙家 浜 》中却完全变成了另外的样子。小说《沙家 浜 》的主要人物阿庆和阿庆嫂靠一家茶馆维持生计。 阿庆嫂不能生育 为此 阿庆在外面找了一个有儿子的寡妇。由于阿庆嫂牵线 新四军某部指导员郭建光与 “ 忠义救国军 ” 司令胡传魁做了一 笔生意 以提供一批军火为代价 请胡传魁出兵救出被日本鬼子抓 走的新四军伤病员。小说中还安排了郭建光设计炸日本鬼子调堡的情节 而炸确堡 的人最后由阿庆这个很不起眼的人物完成。 小说中的阿庆嫂 “ 风流成性 ” , 郭建光和胡传魁都是她的情人 而且人们都知道 “ 阿庆的老婆跟镇 上的男人不干不净已不是头 一桩了 ” 。郭建光则遇事束手无策 只知道依赖阿庆嫂。相反胡传魁倒成了江湖豪杰 他 “ 有一股义气在 有一 股豪气在 ” 。这样的翻案文章的确很有 “ 杀伤力 ” , 作品一出版就引起轩然大波。 

批评之声 
     小说《沙家 浜 》与读者见面后 立即引起了两种不同意见的激烈交锋。一种意见是贬低、斥责的另一种意见是褒奖、回护的。从记者搜集到的相关言论看 前一种意见占绝大多数。 
    2 月 18 日 《渐 江日报》发表了署名 “ 萧河 ” 的文化时评 认为《沙家 浜 》是 “ 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小说 ” , 并且指出 这部小说的出现 “ 与近 年来社会上流行的戏说风 ’ 有关 。这篇评论还说 :“ 小说创作允许虚构 允许改写 但决不允许随意伤害历史人物形象在大众情感中所积淀 起来的价值取向。阿庆嫂、郭建光虽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但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特定人物 其形象已被民族大众的价值观所认同 体现了大众的爱憎 情感 成为我们记忆中的记忆人格。假如不讲是非标准 不顾大众情感 随心所欲胡编乱造 把李玉和写成卖国贼 把孙悟空写成邪恶的化 身 读者肯定不会接受。这类作品泛滥开来 势必引起人们价值 观念的混乱 必须坚决制止。 

    杂文家李庚辰 在 24 日的《北京娱乐信报》上说 :“ 现在这样的小说太多了 , ‘汉奸 ’ 变成英雄 ’, ‘英雄形象 ’ 被丑化 可以说是泛 滥成灾 但好像又是时尚的东西 许多年轻人都能接受。但是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创作 什么东西都可以想像 文学创作应该有一定的界限。我不 知道小说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本身就缺少英雄。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战争 原本文艺创作中的英雄形象就不多 现在还被糟蹋成这样 。 一个国家是需要英雄的 没有英雄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 这个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在这个缺少英雄的时 代 我们应该歌颂英雄 张扬英雄的这种气概。但是这篇小说将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丑化了 将英雄鄙俗化了 这是一种悲哀 。” 
编者说法 
    刊发小说《沙家 浜 》的责任编辑谢鲁渤听到读者对此的强烈反应以后 表示难以接受。说 :“ 当初看完这篇小说时 我感觉很好。小说完全是从生 活中人的真实情感出发 从一个合理的心理角剖析了阿庆这个主要人物 小说里的阿庆嫂是一个次要人物。我们之所以要登这篇小说 也只是想作一个试验性的理性创作 没有想到会引起这样那样的评论。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出版了一段时间都没什么问题 突然就被人说成戏说作品 甚至是跳出文学 创作的范畴 我觉得很可笑 如果说小说在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的话 我们可以探讨。 ” 
   《江南》的主编张晓明认为 :“ 这只是一篇和样板戏《沙家 浜 》同名的小说。众所周知 样板戏《沙家浜 》是一个高大全 的精神产品 是不符合历史环境的产品 靠吃吃喝喝、靠斗智斗勇 能打败日本鬼子吗 
    我们这个小说只是一个试验性的否定这种 高大全 的形式的文艺创作 作者只是从 人性化的角度 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创作 这跟 戏说 是没有关系的。刘胡兰是不能戏说的。因为她是革命烈士。但是阿庆嫂不是 她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虚构出来的人物。 ” 
 作者辩自 
    作者薛荣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浙江青年作家 他是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某中学教师 著有《等一个人发疯需要多久》、《青灯照》、《纪念碑》、《通往前妻家的路人》、《啤酒瓶盖》等中、短篇小说 其中发表在上海文学 则年第 期的《纪念碑》获得中国小说学会举办的 "2( 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 中篇小说的第 名。在他的作品《沙家洪》引起争议后 他也感到很大的压力 在谈到创作缘起时 他说 :“ 京剧《沙 家 浜 》 给我的总体感受就是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关系 。 在以前的创作中 这种关系表现为严肃关系 而在现实生活中 只有这种关系是不 正常的 还应该有夫妻关系以及另外的人性化的关系。因此 能不能将他们可能存在的这些人性化的关系虚构出来 进行新的创作。我想在小说创作上 我是有这个自由的 因此就写了。 ” 他否认创作是为了用两性关系、三角关系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他认为自己所做的只是将人物之间的人性化的关系虚 构出来。他还这样解释自己的作品与京剧 《沙家泯》的联系 :“ 小说《沙家 浜 》中的几个人物只是和原创中的人物名字一样 发生的大背景一 样 其他的跟原创作没有任何关 系 。” 
 样板戏《沙家浜》 
    样板戏《沙家洪》 :1958 年 到 19 60 年 上海沪剧院的前身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创作人员在深入体验生活、广泛收集江南抗日义勇军 36 位伤病员事迹的基础上 创作了 沪剧《芦荡火种》。该剧上演后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1964 年北京京剧团在原执笔人的帮助、支援下 将沪剧《芦荡大种》改编为同名京剧 同年31 日在北京上演 并参加当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 1965 年 京后《芦荡火种》经修改更名为《沙家 浜 》重新 公演 后成为 “ 文革 ” 时期八大样 板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