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明晔

倪明晔,19779月生,字烜庐,号惟明居士、百佛精舍、巳未轩等。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书画专业本科,双本科学历,民革党员,佛学居士、诗人、书法家、陶瓷美术家、收藏家。现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中国陶瓷书法大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陶瓷美术大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特聘书画家、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编委、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全国规范字书写注册教师(高级)、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注册教师(高级)、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书画研究与创作委员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规范汉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河南省硬笔书法研究院研究员、全国少儿美术技能测评高级培训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宝山区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逸仙画院画师、景德镇美术馆高级画师。

倪明晔老师从小热爱书法,深研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博采众长,倾心熔炼,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画艺术完美融合,书画作品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张弛有度,气势壮阔,有傲视群雄之姿。出版有《隶书集字古文——史晨碑》、《颜勤礼碑放大精选》、《米芾蜀素帖放大精选》、《古甓寻道一一倪明晔古砖题跋作品集》等。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偶读《夜谭随录》崔秀才篇,见有求必应句,不禁想起佛家之语"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佛家常言"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此非虚言"。末法众生求之者众,得之者寡这也是事实。那么有求真应否?佛寺中天王殿韦驼菩萨像上方常题"三洲感应"之扁额。应字《广韵》解:物相应也。《易·咸卦》解:二气感应以相与。可见有感有应、有求有应之意。故如何感如何求便是关键。莲花生大师曾言,铁马奔驰于道上,铁鸟飞翔于空中此即是末法之时。当下末法之有情与佛之缘远不如正法、像法时代,虽求,而于至心者少,佛在《金刚经》中说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色即物质乃供养之物质,音声便是求者口中之语,由此知色、声均是表相,未至于心。但虽是行邪道,亦有极微之福德,然欲得应者,当寻发于至心之法。

如何才是发于心,其实很简单,有应即说明此求是发于至心。以末法之有情来说首先要剔除妄念使心态清静,若思想杂乱定是没有半分诚意的。然而此诚非心之浅显,要根植于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中剔除妄念,这才是真正的心诚。俗话说得好心诚则灵,心诚了,自然清静自然去除了妄念。进一步当如理如法的去求、如佛所说的去做,《观无量寿佛经》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处具足即是发于心的,更是《阿弥陀经》所说的一心不乱。所以六祖惠能大师在偈中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若以此心来求有何不应之理呢?第三要向内心去求,众生心性与佛相同,不与此处求更待何处寻,以博爱之心慈悲之心供养诸佛世界,自然会感应道交,达到不求而求的境界。

若如此怎会不入佛氏门中,怎会有求不应耶? 

以欲钩牵,出离火宅

 

学佛人常言:"三界之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亦称迷界,众生沉迷界内不愿出离。我佛慈悲,恒顺众生,大开方便之门。《妙法莲华经》云:"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三界虽都为火宅,而以欲界最苦。此界包含了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和六欲天,众生为食欲、淫欲、睡眠等欲所困。色界是净妙之色质的器世界,此众生受物质的障碍所系缚,但已属六欲天之上的天道。无色界又称无色天,乃厌离物质而修四无色定者所生之界。后两界虽福多苦少,然终归恶道。《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无想诸天八万岁,福尽还归诸恶道,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及电光,了达三界如火宅,八苦充满难可出。"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人身难得"。庆幸的是我们身处欲界之人间,既已得人身,自当乘佛三车而出离之。《妙法莲华经·譬喻品》有这么一则劝众出离的譬喻,经云:"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祴。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由此可知,只是善言诱喻是不行的,众生不肯信受,若长者不以好玩之欲引诸子出火宅,实在难以成功啊!《华严经》有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就是华严之方便处。佛智就是《譬喻品》中所说之羊车、鹿车、牛车。亦是经中所云:"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当下学佛之人,求人天福报者多,此应是佛于末法时所设之方便,所留之钩牵。以孝善之道化人心之贪、嗔、痴而得人天福报,终凭善缘入佛智,得三乘,速出离。

渐渐的心中回荡起了弘一大师与太虚大师创作的《三宝歌》:"人天长夜,宇宙黮黯,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

 

 

 

 

 

 

 

 

 

 

 

 

 

 

 

 

 

 

 

 

 

 

 

 

 

题十八罗汉

1(惟明居士題坐鹿羅漢)

貴族出身眉髪秀,不貪塵世入高林。

優陀得度離愁海,更向人間布法音。

 

2、(惟明居士題歡喜羅漢)

玉宇清澄歡且喜,辯經談佛滿春風。

唯脩五識終樂,正覺誠心解慶通。

 

3、(惟明居士題舉缽羅漢)

化縁塵世一僧人,舉缽娑婆乞食身。

得道福田宣正法,慈悲平等藉言真。

 

4、(惟明居士題托塔羅漢)

手托塔婆威不怒,常随身處念師恩。

如來末子超群道,得五神通入定門。

 

5(惟明居士題靜坐羅漢)

大力無窮求正果,安祥自若淨脩心。

消除打殺從前念,只願榮登極樂林。

 

6、(惟明居士題過江羅漢)

賢者覺心離苦道,身背經卷過江來。

陀羅樹下靈光顯,更度親恩見佛臺。

 

7、(惟明居士題騎象羅漢)

氣宇軒昂坐象行,勤勞致遠法清明。

心懷大願菩提果,日日宣經朗朗聲。

 

 

 

8、(惟明居士題笑獅羅漢)

缽剌拏洲精進速,曉經說法實難聞。

金剛美譽神通力,寂靜身中法喜薰。

 

9(惟明居士題開心羅漢)

放下王權參苦樂,寬衣示弟佛心留。

神通各顯傳無畏,大士開元夢裡遊。

 

10、(惟明居士題探手羅漢)

半遮羅子得清涼,日夜脩禪探手長。

坐似随心呵欠起,擎天大志釋迦鄉。

 

11、(惟明居士題沉思羅漢)

靈眉秀目面清腴,瞑想沉思出絕途。

更得密行真實意,咸脩福慧向毗盧。

 

12、(惟明居士題挖耳羅漢)

一論耳根清淨處,圓通法脈得薰脩。

龍軍剔去塵緣垢,直入心田道種留。

 

13、(惟明居士題布袋羅漢)

彌勒化身無量億,捕蛇心意為他人。

乾坤袋裡裝千劫,大肚慈悲再入塵。

 

14、(惟明居士題芭蕉羅漢)

雨打芭蕉出世來,賢名嗟仰苦脩哉。

禪心得證無窮盡,更入娑婆本願開。

 

 

 

15、(惟明居士題長眉羅漢)

前世種因來世果,兩生緣起不蹉跎。

慈眉佛相菩提道,樹鏡無塵夢幻多。

16、(惟明居士題看門羅漢)

叩門緣為布施人,誤讓拳頭引入嗔。

佛賜杖環提此起,聲聲法喜下凡塵。

 

17、(惟明居士題降龍羅漢)

觀音指點七生緣,助佛降龍勇者先。

五葉花開雞足定,當傳法住福綿延。

 

18、(惟明居士題伏虎羅漢)

君屠缽歎一聲聞,正道看持佛語

不入涅槃臨法滅,更兼彌勒應身分。




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