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事实上也未保持立刻反攻仰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8-13 20:49:59 / 天气: 晴朗 / 心情: 高兴 / 精华(1) / 置顶(1) / 不允许评论 / 个人分类:addoption

缅甸战斗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义务详细剖析
史迪威在战役领导中,过多强调进攻,没有留神到缅甸战场的实际情况,造成中国军队宰割应用,疲于奔命,处处为英军堵破绽的恶果,应负重要责任.蒋介石虽对缅甸作战有一些准确设想,对史迪威也作过一些抵制,但在战役中后段,因害怕开罪美国,废弃指点责任hh
1942年中国出兵缅甸,是中国从国际国内战略局面出发,结合盟国在国外进行的一次反法西斯战役.这一战役以盟国方面的失败而告终,远征军丧失也十分惨重.造成这一终局的原因良多,如盟国间战略战术上的不调和,缅甸地理态势及人文环境的影响,英军战斗意志单薄等,本文对此不拟一一探讨.缅甸战役一个重要效果是造成了蒋介石与其美国方面派来的参谋长史迪威之间的不和,双方事后都指对方应为失败负责,这并成为日后中外历史学者聚讼不已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民族的情感逐步淡化,这一问题理当得到更清楚的解释,本文拟从整体战略构想、具体战略演化及战役指挥等方面,对此试作摸索.
一、缅甸战场形势与蒋介石的最初设想
中国远征军大规模入缅,是在日军已占据缅甸南部沿海地区,英国被迫向内地撤退后开始的.此前,1941年12月底,英国印缅军总司令韦维尔对中国出兵缅甸的表示,以应避免中、英军队混协作战为由,只应允中国出动少量兵力到中缅交界地区,并明确"不需再请中国增援".对此,他在英国内部的有关文件中谈到:"英帝国的一个国度应该由帝国的军队而不是本国的军队来守卫才契合幻想."英方的这一态度,使蒋介石不得不下令已准备出动的中国军队停滞待命,"勿庸入缅".1942年1月,日军开始进攻缅甸,韦维尔仍坚持不愿中国军队大规模入缅.直到日军在南缅攻势甚猛,英军难以抵挡;加之丘吉尔在美方压力下,专门致电韦维尔对其谢绝中国军入缅表示"迷惑不解"后,韦维尔才终极赞成中国军队大举入缅.英方不愿中国军队大举入缅,很大水平上是担心中国参与将影响其对缅甸的掌握,英国对中国远征军入缅表现出的见异思迁,预示远征军在缅作战将不会一路顺风.
其实,中国准备出兵缅甸,主要是从中国本身战略利益出发,中国在缅甸最重要的利益所期近保卫缅甸南部的仰光出海口,以维持较为便捷的海外物资输入的运输线.1941年间,中国方面起草的有关中英合作作战计划草案即以此为基本方针.因此,中国在太平洋战争暴发后,对出兵缅甸抱积极态度,随时等候着对缅甸有宗主权的英方的邀请.在英方拖延一个多月于1月底向中国求援后,蒋介石随即令待命中的第6军向缅甸出动,按英方要求开往泰缅边地步区,防御日军由泰国边疆向缅甸进攻.此后,截止战争结束,第6军的主要义务及作战地境即在这一规模.同时,蒋并不知足于仅在缅泰交界地区防御,2月4日,他下令第5军"各部队应即作出发准备,以便英方要求时能即刻开往".14日,蒋下达第5军入缅令,要求:"第5军大约使用于同古、仰光附近地区",以保卫仰光为其主要责任.显然,当时中国希望和英国一起,在缅南与敌决战,争夺打垮敌人,保卫仰光,战略设想和战略目标是积极的.和后来中国方面在指挥权问题上寸土必争不同,此时中国在指挥权问题上表现也十分大度,蒋多次指示,中国军队入缅后,"即归英方指挥".不希望因指挥权问题影响远征军出动及整个战事,尽快加入缅甸作战的心理相当急切.3月6日,史迪威在与蒋谈话后也视察到:"他看来盼望战斗,对英军一直后撤、半逝世不活的状况感到厌倦."
然而,因为英方的迁延,中国军队出动途中,形势即很快产生重大变更.英国在缅甸未表示出充分的坚守决心,南部重镇仰光于3月8日轻陷敌手,缅甸出海口事实上已被关闭.同时,在东南亚战场,英美部队全面溃败,日军节制南太平洋,其海军可顺利前出到缅南海面,缅南出海口有效性大受影响.仰光失陷及英美在南太平洋的一系列失败,对中国方面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如日自己察看到的,"给英、中的配合造成了一大裂缝".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出兵规划和策略斟酌不得不随之发生变化.
3月9日,蒋介石电令"第五军入缅部队暂缓开拔",随后,在与刚到任的美国差遣中国战区顾问长史迪威谈话时,一改此前的踊跃立场,明确表示,在仰光、庇古沦陷后,中国原定进至同古地区帮助英军在仰光发动反攻的计划必须从新考虑,强调此后中国军队在缅作战"实有利用纵深装备战略之相对必要".蒋介石此时的计划是:以腊戍、密支那等缅北重镇为后方,以位于缅北的首都曼德勒为核心,"集结主力于曼德勒四周,诱敌深入,待与交锋之后,再反攻冲破之".蒋介石这一计划,从其与史迪威谈话明言的内容看,主要基于如下多少点考虑:一是对英军在缅甸继续作战的决心不表信赖,担心中国军队倾力前突后,后方充实,一旦战事不利,将面临孤军深刻的危险.蒋在3月19日与史迪威谈话中明白谈到他的这种担忧,指出由于指挥难以同一,"他日有撤兵必要之时,两国军队必陷入绝对混乱之景象而肇空前之危机".二是猜忌中英军队的协同作战才能.中、英在指挥权和联络上均不和谐,仰光失陷前,中国在指挥权上虽愿妥协,但英方并不乐意指挥中国军队,不愿承当由此而来的责任.仰光失陷后,蒋又对英方不释怀,不愿将远征军交给英方指挥,中、英、美在独特指挥上的协商始终未获结果.三是英国长期殖民统治造成当地民众对英军恶感甚至仇恨,中国作为英国盟军,部队行动也必定受到影响,而缅甸凌乱的交通治理也将极大影响中国军队的灵活.在得不到大众支撑,又是出国作战,地形陌生,地利、天时、人和均不在盟军一方情况下,稳重行事,应属必要.
当然,蒋介石作出这样的选择,还有其不欲明言的原因.如前所述,中国出兵缅甸,最重要的是欲保住缅甸尤其是仰光的出海口,失掉盟国战略物质的救济,仰光及东南亚地区失陷后,这一目标已难以实现,在英国未表现出坚守缅甸决心境况下,中国当然也不愿为英国作嫁,担负防守全缅的责任.因此,从最消极的方面出发,蒋甚至有"调回入缅部队,以固滇省及长江流域之防务"的想法,当然,考虑到美国的志愿及盟国联合作战等诸多方面问题,蒋介石也晓得,从缅甸撤军不太现实,较符合中国利益的选择是先确保曼德勒地区,在此作纵深防御,乘机发动反击.这种用兵思路其实于蒋也是驾轻就熟,他曾总结攻守的战略战术准则为:"战术上要取功势即以守为攻,战略上要取攻势即以攻为守."以守作为攻守的重心.
集中远征军在曼德勒地区作战,从蒋的态度看,还有几方面的有利因素.曼德勒扼缅北之咽喉,为缅北宽大地区之屏障,同时,又是中国经缅北西向印度公、铁交通之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保卫曼德勒,既可使缅北地区充任中国大西南地区的缓冲,使大西南地区免受日军的直接威胁,又可保住中国经缅甸至印度的对外通道,维持取得外助的间接道路,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也就是说,仰光失陷后,守住曼德勒,等于中国在缅作战的最大好处目标.同时,一旦作战失利,中国军队以曼德勒为中心,后有密支那、腊戍等牢固据点,撤兵也较为轻易.另外,从缅甸地形看,以曼德勒为界,以南多平原地区,以北则为山地,依靠山地作防守战对武器配备较落伍的中国军队也显然更为有利.这些加上蒋在与史迪威谈话时明确论述的几点理由,使其对以曼德勒为中央进行缅甸保卫战态度十分坚定.他曾明确谈到:"我军应固守以曼德勒为出发点之斜线,俾得守旧密支那与腊戍,使中国与印度间公路铁道之交通不致中止."在与史迪威谈话时,更一再阐述上述方针,要求史迪威以之为在缅作战基本要领.结合战场诸多因素看,这一计划应是比拟符合实际的.其实,从后来战争实际进程看,蒋当时还没有考虑到由于交通及出兵延搁造成的中国在缅甸战场逐次增长兵力等因素,尤其对日军在缅甸战场使用兵力没有足够估计,假如考虑到这些问题,按照中国驻滇参谋团团长林蔚事后的断定,中国军队在缅甸至多能压缩于曼德勒进行会战,加之英军对缅甸作战没有刚强决心,作战地区"更应退后,使地形交通及作战范畴能适应五、六两军之兵力,以期独立确保缅北山地,拒止敌人".
但是,新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主意一开始就和蒋介石有很大不同.史迪威对中国之行雄心勃勃,3月6日,当史迪威得悉蒋将把缅甸战役指挥权交给他时,如释重负,写道:"当初我不用天天早上在惊慌不安中醒来,搞不明白我毕竟能做些什么来证实我的存在价值了.那种日子切实难以忍耐."可见,史迪威一开始就没有把其在中国的地位限于蒋介石的参谋长位置上,指挥军队建功破业,是史迪威衷心寻求的目的.而他当时对中日两军的素质、特色、战斗力均未有全面了解,在缺少背景常识的情况下,按照他"存在以最快的速度草率地作出最僵硬的论断的才干"的个性,进攻战显然更合乎他的挑选.
当然,史迪威之所以主意在缅甸进行积极的进攻作战,更主要的还是源自于美、英的寰球战略.美、英以欧洲战场为主要战场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对坚持英国作战能力的重视也当然要远远超过中国.缅甸作为印度屏障,保住缅甸,对预防日本攻印,减轻英国在印度的压力,使其在欧洲战场充分施展作用有重要意思.早在3月份,"英国和印度政府开始担心印度的保险.韦维尔疑惑以他所能使用的军队是否维护印度.因此曾经指定调往缅甸的地面和空中分遣队被转派到锡兰,在印度境内的部队继续留在原地."而史迪威积极主张在缅展开进攻作战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已被迫在缅甸动用了(原来)可能派往印度、澳大利亚或其他处所的兵力.这是中国此时能够把它所领有的货色mm兵员mm奉献给盟国是业的最好措施."所以虽然史迪威对英国在缅甸的避战退却极感不耐,beijing escort,但他依然接受这这一现实,并在战争指导中屡次以中国军队作为英军退却的保护.战役结束后,史迪威告知蒋介石:"英方在缅甸战役之终,参加军队约一万六千名,唯退却至印度者,则为三万六千名."对英方在缅力量有清晰了解.但在战争进行进程中,他却多次以英军力量软弱、如不增援将被击垮为由,调派中国军队增援英军.了解了史迪威的这一战略背景,对其后来在战役指挥中出现的一些违反军事常识的决策,就可以有更正确的掌握.
正是从如上数起因动身,史迪威对蒋介石综合中国各方考察提出的缅甸作战看法不认为然,同时对蒋提出的中英协同问题、缅甸地形、后方联系、第五纵队等在缅作战诸难题也均不表看重.他坚持以为,应在同古集结中国军队主力,并迅速向仰光出击,篡夺仰光,取得缅甸捍卫战的迅速完全胜利.3月9日,在与蒋的谈话中,他提出:"我军立刻反攻,或可得大规模成功之战果.反之,如再拖延旬日,敌在此期间,必尽速增援,增强仰光之防御,恐击退之非易事矣."强调要即时发动进攻.当然,此时中国军队不外刚出动,大部门部队尚在国内,十日之内反攻的说法近乎天方夜谭.此后,史迪威事实上也未坚持马上反攻仰光,并在与蒋谈话时,当面有条件地接受了蒋重点防御曼德勒的计划.不过,当其授命负责缅甸火线指挥并走立刻任后,即把蒋的计划完整置诸脑后,此后,始终到缅甸战争失败,史迪威实际都保持和蒋思路完全相反的进攻战略.中国远征军呈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史迪威的这一战略思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史迪威在战役指导中,过多强调进攻,没有注意到缅甸战场的实际情况,造成中国军队分割使用,疲于奔命,处处为英军堵漏洞的恶果,应负主要责任.蒋介石虽对缅甸作战有一些正确设想,对史迪威也作过一些抵制,但在战役中后段,因惧怕开罪美国,放弃指导责任hh
二、蒋、史不同战略思维的实施及抵触
史迪威以中国远征军指挥官身份抵缅甸后,马上准备将其在缅甸发动全线反攻的计划付诸实施.
史迪威的权限,是缅甸战役初期一个颇引起注意的问题,蒋介石通常被责备为对史迪威放权不够并实施遥控,史迪威本人事后也一再埋怨自己权限不足,并将失败主要责任归之于此.对这一问题,首先应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就缅甸战场言,史的身份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及中国军队在缅指挥官,因此,史有履行、贯彻中国战区统帅根本作战意旨的任务与责任,这一点,蒋在与史迪威谈话时曾明确加以指出,而史也以此为当然.其次,史迪威作为中国远征军的指挥官,有权在中国统帅部指挥下,行使前线的具体指挥权.
在具体指挥权上,应该说,这一时代,蒋是准备予史迪威充分权力的.3月4日,蒋在腊戍接见杜聿明时,面示其归史迪威指挥,并令其对史绝对遵从.虽然当杜反诘如史迪威命令不相符蒋本人决议应如何看待时,蒋没有明确回答,但回重庆后蒋又特给杜一封亲笔信,说明必须绝对屈服史迪威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要在总体战略以外,蒋生机并明确史迪威应真正行使权力.实际上,3月15日,当第200师师长戴安澜致电蒋介石讲演有关情况后,蒋迟至25日才复电,并明确指示:"嗣后凡有恳求应迳呈军部,因此间
无法遥制也."20日,又唆使远征军全部官长"对史参谋长之命令应绝对遵照".可见,不论蒋介石心坎是否甘心,抑或此前他如何进行指挥,在美国召还的参谋长史迪威眼前,他的行动是谨严的.其实,当时史迪威本人也为此觉得庆幸,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人接受了我的地位,这近乎奇观."当然,由于中、美两种文明的不同,施予者和接受者可能在权力的懂得上涌现了差别,在蒋看来,指挥权只象征着在他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的详细实施权,而在史迪威看来,指挥权即意味着他应该有驾驭整个战场的权利,其中当然包括对战略指导的变革,这又是蒋介石当时尚不愿接受的,史迪威感到的权力不足,更重要的可能就在于此.
由于史迪威在战略思惟上与蒋有着基本的不合,而史又并不想放弃本人的看法,远征军的整体战略必须在两者间作出选择.史迪威到前线后,力主中国远征军应在缅甸发动反攻,夺回被日军占据的仰光,提出"同古会战,光复仰光"计划.21日,史迪威签发生战命令,划定:"我军决在同古附近拒止由培古方面北进之敌,并与英军协同作战".为此,"以第二百师及第五军直属部队及第六军之第(暂)五十五师主力,归杜军长指挥,担任同古方面之作战";"第五军之新二十二师即由曼德勒开唐得文伊附近,并写进了党章.1992年,hh准备声援普罗美方面英军之作战";"第六军方面,就现在安排,准备拒止由泰国方面来攻之敌."这样,中国远征军主力将投入同古方向,beijing massage,蒋强调的稳扎稳打、重点布防计划只能托之空言.
在决定中国远征军运气的症结时刻,蒋介石并不宁愿地对史迪威作出了让步.放弃其在曼德勒实行主力决战的计划,批准将中国远征军重心大幅度南移,在同古一线准备投入3个师加上兵力约1个师的第5军军直属部队,由此,远征军大部分兵力将超出曼德勒,蒋以曼德勒为中央,在腊戍、密支那等田地步为营的战略计划实际已告放弃.这一变化,按蒋本人对史的说法,"将军既为予之参谋长,又负指挥我军在缅作战之责,自当参酌尊
意".史迪威也满意地否认:"这是一个相当大度的让步".执拗的蒋介石之所以会作出这一让步,当然不是如史迪威自己认为的他的计划有多大的压服力,关键是由于其有美国这一实力国家作后盾.但是,衡量当时缅甸战场的实况,这一让史迪威满足的决策,在战略上却并不理智.
在同古开展会战的起点,旨在敏捷向日军动员反攻,夺回已被日军盘踞的仰光地域,然而,从当时战场总体局势权衡,这种思路实在并不事实.首先,从盟国跟日本对垒情势看,因为日军已把持泰国,日军在缅泰长达千里的接壤地区对缅甸构成宏大压力,缅甸狭长的地舆特点使缅甸尤其是位于南真个仰光防备须要从南到北投入极大的兵力,在英方并无防备缅甸信心情形下,中国要独力担负这样狭长的防御地带,事实上难以做到,因而,即便中国远征军夺回仰光,长期猛攻也相称艰苦,何况此时仰光出海口已受日本海军要挟,难以充足应用.
其次,史迪威包括蒋介石对日军进攻缅甸的决心其实都估计不足.3月上旬,beijing escort,依据缅甸方面英军抵抗脆弱、中国远征军开始出动的新形势,日本南方军决定"捕获战机,武断作战,迫使曼德勒邻近之敌尤其中国军队进行决战,尽量于短期内剿灭之".预定在5月底前基础完成作战.为此,该军决议除以原第15军继承担任进攻作战外,再将第18、56师团及第三飞翔团体等部增派到缅甸战场,预定3月中旬至4月上旬到达.同时以第38师团及近卫师团各一部为准备队.这样,日军实际预备投入作战的部队已达四个多师团,
大大超过中国估量的二三个师团之数,而中国到日军预约实现增兵计划的4月上旬实际可投入曼德勒及以南地区作战的部队只有5个师,考虑到日军的空中及火力优势,以及其在包含与英、美军队作战中表现出的壮大战斗力,这样的兵力比较对远征军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林蔚在事后的总结中认为,同古决战目的如为击破敌人,兵力"嫌过小".
再次,中国将主力投入同古地区,在军队的进退中都将受到友军协同、交通、后方运输和局部缅人蓄意损坏的更大压力.远征军要实施同古会战,要害是必需迅速集结数个师的部队,在日军援军到达前,一举击敌取得成功.但按原定计划,远征军除第200师外,其余部队需在3月23日以后方能到达曼德勒东北地区,而曼德勒到同古还超过由海内出动至曼德勒的间隔,并且由曼德勒输送至同古较之前一段运输更为艰巨.虽而后因由于各方尽力,运送速度有所加快,但要抢在敌人救兵到达前集中同古,事实上仍无可能.3月中旬,马格威机场被炸,盟军在缅甸的空中力气受到覆灭性打击,日军获得在缅作战制空权后,这一问题更加凸起.当时,史迪威对之未予足够器重,如当蒋重复向其阐明应避免第五纵队之运动时,史迪威表示"迄今尚未发明彼等有何不利我人举动之举",对之轻描淡写.但当战斗大规模展开后,上述问题即逐一裸露.史迪威日记录,26日,阔别战场的仁安羌"英国士兵之间发生了动乱,英国人正在捣毁油田".同时,铁路运输"因缅人发生工潮,曾结束数次",全部交通状态 "蹩脚透顶,人员们都已跑掉",中国军队的运输计划无奈畸形进行,不得不常设从国内紧迫抽调铁路员工到缅投入运输.这些本应当时通盘问虑的问题遭疏忽,其成果是恶劣的.
复次,在同古展开会战还关涉到一个奥妙的战斗心理问题.由于蒋的让步是在史迪威压力下作出的,蒋对进攻作战大有保存,这种态度通过各种门路必然影响到前线将领.本来,beijing massage,远征军将领对史迪威就抱怀疑态度,如史迪威本人所说:"考虑到他们的历史以及与外国人打交道的阅历","让他们在这关键地区把两个军交给一名该死的外国人,而对此人又知之甚少,难以过多信任,不免盼望过高."尤其是这一外国人贯彻的又是为他们并不熟习且和蒋介石意志不尽雷同的进攻战,前线将领的迟疑和张望实可设想.缅甸战役失败的连环扣,很可能就由此拉开.
事实上,从双方气力对照看,欲在同古地区阻击日军并发动反攻的假想也不现实.日后的实际战局过程显示,中国设备最优良的戴安澜第200师加上宏大的第5军直属队在同古招架日军一个师团的进攻即显得非常委曲,固然后来有增援部队参加,仍无法遏阻敌人的进攻,跟着日军增援部队的到来,不得不最后撤出阵地.因此,即使依照史迪威的计划,再出动一个师兵力投入战役,也很难实现击垮敌人的目标.在这一点上,长期指挥中国军队作战的蒋介石当然更有发言权,他对史迪威直言:"中国军队由于兵器、装备和运输方
面的缺点,须三个师能力抵挡日本一个师,在这种基本上发动进攻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时提示史,己方军队"一经后撤,倘无新力量在其后方完成防御阵地,欲其中断退却,至感困难".这些,虽然让人不无气馁之感,但又确是吻合当时中国军队实况的教训之谈,实际上,当时中国军队3个师和日军1个师团兵力上也只是相差无几.
恰是有着上述的诸多考虑及对自身军队的懂得,蒋介石一开端就偏向于在曼德勒进行防守反击战,客观看,这一计划不应视为单纯的消极避战.如其方案得以实施,能够预感的是,由于中国军队的连续阻击,日军达到曼德勒的时间应在4月中旬当前,届时,中国可在该地区集结5-6个师兵力,加上英军,在数目上可形成较大上风,而日军长途进击,又占领很多地区,需分兵扼守,此长彼消,形势有可能向有利于盟军方面方向转化.加之曼德勒凑近中国西南地区,"支援与给养之供应,尚占优势",在此作战,军队运输、后方威逼中举五纵队的消极影响都要比缅南小得多.这些前提利用得好,相持乃至取胜的机遇并非不.退一步说,只有可能相持,到6月进入雨季,日军大范围进攻就难以实施,这样中国利用半年的时光就近筹备,缅甸战场形势向有利于中国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将更大.所以蒋介石在与史迪威谈话中对雨季的降临表现出相称冀望,将此作为其防御回击筹划成功的主要一环.惋惜当时史迪威望心满怀,不能接收这种稳当战法,而蒋介石又出于种种考虑,不敢过火拂逆史迪威,以至军队倾力南下,抉择了胜利盼望很小的缅南地区决战.成果在同古既难以集结优势兵力,对敌实行迅速打击,防御战又未能抵抗日军增兵后的强盛进攻,战至3月30日被迫撤出同古.尔后,远征军进退维谷,一步步酿成日后难以整理之局.
三、平满纳会战打算及其流产
同古会战失利后,下一步如何行动,成为摆在中国远征军面前的关键问题.按照蒋的一贯设法,他当然仍是愿望以逐次抵抗吸引日军到曼德勒,然后在此会战.杜聿明回想,蒋在4月初到缅甸巡查曼德勒,"看到从梅苗到曼德勒间汤彭山脉一带山峦重叠,十分险要,对我说:l平满纳会战十分重要,必须激励将士一举击破日寇,进而收复仰光.万一日寇后续部队增添,我军也不要勉强决战,退一步准备曼德勒会战,或把住这个山口(指梅苗、曼德勒间)与敌作速决战.r我当时很同意蒋介石的这个指示."可见,在曼德勒地区进行持久战是蒋介石既定的最合情意的方针.
然而,同古会战后,蒋介石与史迪威间关系进一步发生变化.同古会战失利,史迪威把原因归纳为其权力不足,"未能令出必行",因此当面向蒋索要指挥全权,并请求蒋勿插手前方战事.蒋在史压力下,表现得"十分懊丧",不得不派出罗卓英为中国远征军司令官,协调前方指挥.罗卓英的职权,按蒋对史迪威的说明是:"秉承将军命令指挥在缅甸作战之第五第六两军以及其余部队".蒋的部署,有论者认为更庞杂了指挥构造,甚至有人认为是蒋成心疏散权力,其实蒋这样作,确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史迪威的到来,带来了中美两种文化间的矛盾,史与包括杜聿明在内的大部分高级将领间都发生了重大摩擦.任用资历较老而为人又较圆通的罗卓英,可在史迪威与各将领间起一缓冲作用,减少"发生误解之机会",同时,史、罗形成的中美联合的指挥体系也可进一步加强指挥部的威望,对高级将领形成更大概束.4月7日,蒋在缅甸当面指导远征军各高级官长,以史迪威"负指挥国军在缅作战之责",罗卓英则受史迪威之指挥,并明确史有作"所有最后决定"及"奖惩之全权".这是蒋全面交权的明确表态.从事后实际情况看,罗卓英在此后的作战中,确切忠诚执行了史迪威的意旨,按杜聿明的说法是"唯美国主子史迪威之命是听",而蒋本人也尽量避免对缅甸作战比手划脚,甚至杜聿明抱怨:"这时我对蒋介石也十分不畅快:第一,自罗、史到后,有关作战方面,蒋对我无直接指示;第二,我二十一日陈说集中主力于梅苗、棠吉间作长久战的意见,蒋始终未复,不知他的用意hh总之,我认为蒋介石太信任史、罗".
因此,在4月间的缅甸战场,应当说,史迪威对中国远征军的行为享有充分的发言权,
而按史一贯的进攻性作战设想,他是不会满意于逐次抵御,在曼德勒履行决战的.这样,继同古会战之后,在平满纳地区与日军持续展开会战成为不可防止的取舍.
当然,从当时中、英两军协同作战的部署看,在平满纳地区进行阻击战也确有必定的必要性.中国军队大规模南下后,无不战而后撤之理,而在同古会战失败,英军战斗精力再受打击背景下,要使英缅军保持阵线,中国军队也必须在正面进行抵抗,鼓起英缅军继续作战的勇气.因此,3月31日杜聿明拟定命令,决定将第5军分为阻击、固守、机动三兵团,分辨以新22师、第96师、第200师担任,"以阻击兵团逐次阻击耗费敌人后,以固守兵团吸引于平满纳附近,待其胶着以机动兵团转取攻势,将敌夹击包抄于平满纳附近而歼灭之."4月7日,史迪威在远征军高等将领加入的会议上向蒋提交平满纳会战计划,并获同意.10日,由罗卓英正式予以宣布.其作战设想是:利用斯瓦至平满纳的隘路预设纵深阵地,逐次抵抗优势敌人的攻打;在诱敌深入我阵地内尚未立足时,两侧潜伏部队配合正面部队一举反击毁灭敌人.计划明确应在4月15日前停止作战.
平满纳会战进行了十多日,单从部分的战斗看,远征军作战是积极的,也到达了迟滞敌人的后果,但从全局战略看,平满纳会战未达到击垮敌人的目的,且最后由于西线英缅军的后撤及东线防线的崩溃而不得不随之退却,远征军的战略目标再次受挫.更为严峻的是,在远征军进行并无成算的平满纳会战时,随着敌我两军的交互活动,中国军队在战略上已完全陷于被动,盟军方面的行动实际已处处受制于日军.结合日本方面计划看,平满纳会战有陷入日军预先设置的陷阱之嫌.
日军从进攻同古开始,就把进行曼德勒会战作为其作战目标.根据日军4月3日规定的曼德勒会战计...

TAG: beijing massage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26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22
  • 日志数: 5
  • 建立时间: 2011-08-13
  • 更新时间: 2011-08-13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