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陈介祺的诸城情结

人民网潍坊4月30日电  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一代金石大师陈介祺,一生的住处和归宿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他跟随在京做官的父亲陈官俊,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直到四十二岁。后半生,自父亲去世五年后,因被迫代父捐献巨款,家庭横遭变故,携家眷返回故乡潍县隐居,到七十二岁病故,一直久居潍城。

  因此,京师和潍县是他一生赖以生存的地方,但除此之外,他对诸城还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诸城是他一生萦怀的情结所在,他也多次到诸城小住,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城是山东首屈一指的大县,与潍县毗邻,沃野平坦,良田万顷,自古以来孕育着代代英才,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在冥冥之中,陈介祺与诸城首先攀上了姻缘。

  科举世家、三代进士出身的诸城人李璋煜(1784—1857),字方赤,又字礼南,号月汀,以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迁四川司郎中。李氏与陈官俊父子是同乡,起初又同为京官,自然来往密切。

  李璋煜是京城金石学界的活跃人物,多次倡导和组织文友聚集唱和,并主持校勘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成为文化界翘楚。他非常赏识陈介祺的才学,对其偏爱金石学尤为称赞,觉得凭陈介祺的学问功底和悟性,必将在深奥的金石学领域大堪造就,因此在陈介祺二十岁时将女儿许配给他。李氏陈夫人从此在陈府相夫教子四十年,直至1871年陈介祺五十九岁时,其妻与长子陈厚钟同年去世。李璋煜实际上成为陈介祺一生专注金石学的决定性人物,从学识和物质上都为这位得意的乘龙快婿提供了终生影响和赞助。

  李璋煜是个敢作敢为的官员,道光十七年(1837年),派任江苏常州府知府,兼署扬州府。任职期间,力除地方婚丧大操大办之陈规陋俗,大力提倡节俭,民心大快。后任江宁府(南京)知府。江宁素有不法之徒,借收漕粮之机,折扣漕粮,从中牟利,大肆挥霍,还美其名曰“会茶费”。李璋煜大义凛然,毫不手软,“缉访拿办”,使刁恶之人销声匿迹。后又移官苏州府知府。

  当时,苏州夜游淫纵盛行,商贾放高利贷重利盘剥,一些不法之徒借“供奉邪神”渔利。李璋煜悉心革除之,百姓称快。后以“治行报最”升任江南盐巡道。李璋煜将当地恶人的姓名张榜公布,让人们都知道,这些人迫于威力,纷纷决心改恶从善。对于其中不改悔者,李璋煜依法予以严惩,民众皆安居乐业。后又调任广东惠潮嘉道,潮州人好开赌场,引诱良家子弟上当受骗。庵尼暗中传信,组织妇女加入“花会”;男的则“群树党”互相“逞忿械斗”,扰乱民心,而且经常酿成大祸,社会风气异常败坏。李璋煜莅任,了解上述情况后,首先命令下属捕捉匪首曾阿三、黄悟空等置于刑法,继而根绝花会、会党等恶习,使这一带得到前所未有的大治理。当地人称赞谓“治潮(州)者,前有韩昌黎(愈)”,今“惟璋煜一人”。遂有“昔韩今李”之称誉。人们竖碑刻像以纪念他。后调任浙江按察使,又转广东按察使,升广东布政使。所至皆以“绥贤良,除强暴,敦教化”为务,政绩卓然,士民称颂。道光三十年(1850年),李璋煜以病告归。李璋煜生平任职的地方都是江南富庶之地,因此他的金石古籍收藏也颇为丰厚。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陈介祺三十三岁时,曾到李璋煜在诸城的府第连住数日,并仿秦小篆作对联。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陈介祺三十六岁时,母亲丁氏去世,冬初,陈介祺归潍县葬母,“悉尊礼经,扶柩归葬,徒步千里未尝骑乘”,葬母后游周围各地,分别到高密、胶县、胶南,后去诸城岳父家。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陈介祺三十七岁时,父亲陈官俊病逝,十月底扶先父灵柩归里,十一月十三日抵潍,十二月初安葬后,又到诸城李璋煜岳父家住数日。在短短的几年间,陈介祺连葬父母,每次返回潍县故里,都要到诸城岳父母家,可见他对诸城岳父李璋煜十分亲近和信赖。直到同治七年,陈介祺五十六岁时,他还去诸城,并在初秋九月,畅游了晾甲山和五莲山(五莲当时属诸城)。

  李璋煜回故里后,闭门谢客,不参与也不干预外事,整日辅导子孙读书习文。有时同其兄李仁煜一起鉴赏金石,切磋技艺,研讨学问。他的女婿陈介祺,自小受仁煜、璋煜二位长辈的影响,对金石研究日趋精深,后成为著名的金石学家。在喜好金石的同时,李璋煜还工诗善书,其作品内容大多写为仕之道,有《洗冤录辨证》一卷、《视己成事斋官书》六卷、《月汀诗文集》四卷、《律例撮要》十二卷等传世。

  李璋煜还与朝鲜文士金氏交往甚密,二人书信往来不断,今诸城市博物馆中藏有李璋煜信札及金氏字卷。

  民国时期的史籍有这样一段记载李璋煜的文字:“李璋煜嗜金石文字,藏获甚富,最著有商父癸爵、兕形父乙举、汉大梁鼎。撰有《爱吾鼎斋藏器目》一卷,《灵鹣阁丛书》数本。陈介祺为撰《日照许氏诸城李氏金文拓本释》,所谓‘诸城李氏’即其岳父李璋煜所藏。又喜藏书,且多善本。有抄本朱文藻《说文系传考异》二十八卷,《附录》二卷;抄本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五十卷、《析难字法》、《义证》钤有‘东武方赤收藏’印,今藏北京图书馆。”

  对陈介祺教化影响大的,不仅是他的岳父李璋煜,李璋煜的哥哥李仁煜对陈介祺的金石爱好和影响,也很深刻。

  李仁煜字书山,号溪亭,乾隆三十年(1765年)中举人。但李仁煜不愿为官,性喜读书,在家乡广泛收集古书,专建一楼贮存,号称“万书楼”。李仁煜每日沉浸于书中,每读一书必亲自校正,并将书精心包装珍藏起来。从“万书楼”,我们可以看到陈介祺“万印楼”的原型。李仁煜嗜金石,精于鉴赏。他收藏历代碑帖,钟鼎彝器颇多,每一件都考证其源。他专门建一屋,以存放古物金石等,自名为“爱吾鼎斋”。还专门到宜兴定做自己用的茶具,上用隶书体刻上“爱吾鼎斋记”。晚年,李仁煜喜得一由城南出土的汉“石洛侯”黄金印,他欣喜若狂,悉心研讨,为此印跋考,十分精详。他还将“石洛侯金印”印模与其考证合为一幅,悬挂于室,细细欣赏(该幅印模及跋考今存于诸城市博物馆)。

  李仁煜与曲阜精于碑帖考证的金石学家桂馥相友善,每得古器及有疑问,都寄到曲阜桂馥处与之商榷。有时观点不同,则书信频频予以辩论。李仁煜又善隶书书法,当时县内能得其墨迹者,皆珍藏之。著有《吉金贞石山房文稿》四卷、《书山诗稿》六卷、《书山杂著》四卷等留世。

  对陈介祺影响至深的,还有一位诸城官员刘喜海。刘喜海(1793—1852),字燕庭,清代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人。

  刘喜海为大学士刘统勋之曾孙,大学士刘墉的侄孙,兵部尚书刘镮之之子。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道光四年(1824年)授户部员外郎,后为户部郎中。道光十三年外放为福建汀州知府。母忧归里,服除后,又任命为陕西延榆绥道、权潼商道。后升为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巡抚等职。

  刘喜海继承家训,廉洁奉公。任汀州知府时,当地民众强悍,土地贫瘠,有官吏暗中指使属下挑拨乡民械斗,从中索取贿赂。刘喜海到任后,摸清实情,严加惩办。他为官多省,都能兴利除弊,所辖之地政通人和。

  刘喜海酷爱金石,凡足迹所至,无不留心物色金石。在汀州时得苍玉洞诸题铭;在陕西时得曹植碑。他所藏的造像、石刻、钟、鼎、钱币等不可胜数。刘喜海不但广为收藏,且精于考证,著作若干。《古泉苑》一书,收图4600余种,在当时有“所存古泉,富甲同仁”之称。可惜当时未能刊行,后经钱币学大家丁福保搜集整理,于1935年刊印出《泉苑精华》。刘喜海著作还有研究四川碑刻铭文的《金石苑》、《长安获古编》;研究朝鲜古代铭文的《海东金石苑》;考释朝鲜古代铭文的《海东金石存考》。此外,他将自己的收藏编目造册,以《嘉荫簃藏器目》为题刊出,另有《嘉荫簃论泉绝句》二卷。

  刘喜海与陈介祺同样出身于名门相府,但刘氏比陈介祺大二十岁,与其父和其岳父李璋煜曾共同在京任职,既是父辈又是乡亲。因刘氏字燕庭,所以陈介祺以“燕翁丈”相称。刘喜海一生对金石收藏研究达到痴迷程度,为此丢掉官职都毫不在乎,他在金石学与收藏方面对陈介祺青年时期影响也非同小可。

  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陈介祺二十六岁时,刘喜海就刊刻了他的金石著作《清爱堂家藏钟鼎彝器款式》,陈介祺得之如获至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春天,陈介祺二十九岁时,刘喜海来京,将著名的“虢季子白盘”拓片,赠送给他,使陈介祺亲眼目睹了这件国之重宝的真容,并在当年六月,作虢季子白盘考释数百言,直到道光三十年,他三十八岁时,还补作该盘的考释近两千言,可见陈介祺对刘氏所赠的重视。

  咸丰元年(1851年),陈介祺三十九岁时,钤拓自己的第一部金石巨著《簠斋印集》时,还借了刘喜海一百多钮藏印印拓。该印集十二册,收官印三百一十七方,私印一千九百三十一方,封泥一百三十七方,并附载虎符、鱼符、龟符等,其中除了借用刘喜海的百余钮印拓外,其余皆为自藏,由此可见他们的关系密切决非一般。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著作成书,得力于刘喜海、李璋煜和叶志诜、吴式芬、吕尧仙、朱筱沤、陈怡堂等人的资助(他们纷纷出资订购这部印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陈介祺由京回潍安葬父亲陈官俊后,赴诸城时,正是刘喜海被夺官归里的时候,这时他顺便拜访刘喜海是自然的事情。

  刘喜海在陕西做官时得到吴中出土周代铜器、秦诏版、汉封泥、新莽十布古钱等珍品;在四川任按察使时,收集到宋代多种铜钱和保存于巴蜀的历代碑刻拓本等。陈介祺拜之为师,以同乡和晚辈与之交往,获益非浅,并转手得到他收藏的许多古青铜器及古玺、封泥等。陈介祺四十岁的时候,刘喜海因病去世,陈介祺将刘氏的《海东金石苑目跋》和《论泉绝句》等都交给金石好友鲍康刻版,并极力敦促刊登在鲍氏出版的“观古阁丛书”中;另外,陈氏还在民间搜寻到刘氏未刻完的著作《长安获古编》,也交给鲍康重新刊刻。此后,他给鲍康多次去信催促,并称“弟与燕翁丈至交,甚念甚念。吾兄当亦同,有可刻者,必勿掩之。”希望能为刘氏留下著作,足见他对刘氏情深谊厚。

  刘氏留下的重要藏品也被陈介祺相继收购,其中刑仁钟、兮仲钟、纪候钟、虢叔旅编钟等,成为陈氏著名的“十钟山房”藏品;刘氏的秦诏版、铜泉范、唐善业泥佛造像等珍品也都被陈介祺继承。

  陈介祺诸城情结至深的另一个人物,则是他的外甥女婿徐会沣(字东甫)。徐会沣是诸城县城西南隅孔戈庄(今属龙都街道办事处)人。高祖父徐栋,字梁卿,监生,治家严明,好施与,人感其德;曾祖父文启,字肇生,监生,慷慨好义,人称颂之;祖父徐懋,监生,官布政司经历;父亲徐子瑜,廪贡生,官钜野县教谕;叔父徐子璐,监生。徐会沣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幼年聪慧过人,喜读书,善辞令。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拔贡生,拔贡生系从廪生中每十二年一次挑选出来,保送到京应试者。经考试被授予户部七品小京官。他进京以后,与达官贵人、知名文人墨客接触日繁,步入科举仕途的欲望愈高,刻苦求学的决心益坚。同治六年(1867年),他参与丁卯科顺天乡试,考中第100名举人。次年,他又参与戊辰科会试,联捷成第220名贡士。以殿试成二甲第107名进士。徐会沣常识渊博,功底深厚,参加朝考后,又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徐会沣成庶吉士入翰林院后,继续学习三年,于同治十年(1871年)四月二十八日散馆考试,按照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十五日皇帝的谕令,“嗣后庶吉士散馆,仍考试诗赋,以复旧制。”徐会沣以优异成绩继续留翰林院,授职编修。光绪九年(1883年)升国子监司业,转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侍读。十四年(1888年)升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十七年(1891年)三月升任詹事府詹事。后历光禄寺卿、顺天府府尹、内阁学士、工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二十六日转工部尚书;七月改兵部尚书;八月命兼管顺天府府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官邸,终年69岁。归葬诸城县西郊邱家庄子村西侧徐家茔。光绪帝称其“持躬谨愤,学问优长,深为轸惜。”徐会沣是陈介祺最钟爱的甥婿,两人关系极为密切,他的为官之道,处处受到陈介祺的点拨与教诲,所以在险恶的朝廷官场上处处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徐会沣为官办事谨慎,他在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间巧于应付,成为慈禧的大红人,同时也被光绪帝认为是个好官。在诸城孔戈庄徐会沣豪华的住宅大门楼上,曾悬挂着“养兵蓄锐”金字大匾,是慈禧亲手所书,上有慈禧皇太后大印,这在当时是极为荣耀之事。

  徐会沣精通经史,还工诗善书,其书法风格雍容典雅,至今在北京故宫大殿尚存有他书写的对联。在颐和园东殿门内南侧,还悬挂着他书写的正楷巨幅中堂,字体端正,笔力苍劲,堪称珍品。徐会沣极为赞慕何绍基的书法,在他家书房门上,刻有何绍基书法对联“万顷烟波鸥世界,九秋风露鹤精神”。

周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