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濯缨沧浪 泛舟墨海——记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沧

天山网讯(通讯员原子摄影报道)作为新疆书坛一位颇具实力的青年书法家,张沧走过的书法艺术探索之路从容而沉稳。

张沧自幼酷爱诗文书画。上初中时,在有着呼图壁县书法“一支笔”之称的青年书法家沙家业先生启蒙下,从唐代著名书法大家颜真卿楷书《勤礼碑》入手,数年如一日临池不辍,打下扎实的书法基本功。与此同时,他还初生牛犊不怕虎,“很不安分”地找来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米芾《蜀素帖》等行草字帖,依样画葫芦满纸涂鸦。

1993年,张沧赴文化古都西安求学书画。他寻师访友,虚心求教,对书法艺术如醉如痴,孜孜以求。期间还幸蒙著名篆刻家傅嘉仪先生指点篆刻,始知金石篆刻之道欲臻高格,需出秦入汉、旁涉明清流派印,遂从战国、秦汉古玺印入手,渐识正道。这一时期,张沧对传统书法篆刻艺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和理解,并对书法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开始了较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张沧是一位极具独立艺术主见,力避急功近利时风流俗的智者。他认为,对于一位书法艺术的探索者来说,要想使书法艺术有真正的创新和发展,就必须用思考和实践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理解和继承传统书法精髓,去粗取精,再以技艺和学养,从形式和内涵两个角度塑造自我艺术风格。为了速成而刻意追随和张扬书法形式上的所谓“个性”,是肤浅理解书法艺术创新的表现,极易造成创作源泉的过早枯竭。

“兼容并蓄,扬弃并举;博涉精取,厚积薄发”,是张沧书法艺术探索实践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书法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表面上不事张扬,而实则内涵深厚、慧质其中的最好诠释。于书法艺术,他深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作为一个有志于书法艺术的探索者,不仅需要水滴石穿的功力锤炼,更需要冰冻三尺式的多方面综合素养的积累。为了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他一方面广泛涉猎多种传统书法碑帖,加强艺术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强化对古典诗文、绘画、篆刻等艺术门类的修炼,以丰富学养,提高审美品位。平素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张沧坚持花大量的精力研习秦汉简帛、碑版隶书,诸如居延、武威汉简,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周易》,东汉《曹全碑》、《礼器碑》、《石门颂》、《张迁碑》等;同时,对由隶向楷转型期的魏晋碑铭也极为心仪,无论是名世已久、影响深远的《张猛龙碑》、《张玄墓志》、《石门铭》等著名碑刻,还是属于“下里巴人”式的穷乡儿女造像墓志或经书残纸,但凡寻得到、买得来,而又能与自己心灵产生审美共鸣的法帖,他都采取“拿来主义”,或手追于案头笔端,或心摩而朝思暮想。行草书是诸体书法中最具抒情性,艺术表现力最强,同时也是创作难度极大的书体。张沧认为,学习行草书应当选择那些审美情趣与作者自身个性有共通之处的经典名作,正所谓“风格即人”。然而一个人的个性往往具有多元性,最有代表性的鲜明个性,是随着人生经历逐步明晰和成熟起来的。因此,在对号称“米颠”的宋代大家米芾行草书一见钟情的狂热追随之后,理性地把书圣王羲之作为学习行草书的取法首选对象。在他看来,王羲之行草书特具中和之美,而又于中和之中寓奇崛,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犹如一眼清泉,可以烹香茗,亦能酿美酒,它具有丰富隽永的内涵、博广的兼容性和极强的可再塑性。


周点击榜